2017年10月31日 星期二

文言指定篇章串講:岳陽樓記(1)


《岳陽樓記》(1)

【導讀/背景】
    宋仁宗慶曆三年(1043),范仲淹以參知政事(副宰相)身分向仁宗上「十事疏」,提出裁汰冗官,改善經濟的改革建議,仁宗接納他的建議,史稱「慶曆變法」。但「慶曆變法」只推行了幾個月便受到保守勢力的反對,范氏被外放為陝州四路宣撫使。
    滕宗諒,字子京,和范仲淹是同科進士,曾任涇州(今甘肅涇州)知州,後被告發濫用公錢,先被貶知鳳翔府,後再貶為岳州(今湖南岳陽)知州。滕子京到岳州後,用心施政,處處為老百姓着想,並重新修葺當地名勝岳陽樓。岳陽樓修葺完畢,滕子京寫信給好友范仲淹,請他為重修的岳陽樓寫文章一篇。范仲淹雖然未曾到過岳陽樓,仍欣然接受滕子京所託,寫下了這篇傳誦千古的《岳陽樓記》。
雖然滕子京在岳州施政做到政通人和,但岳州是偏遠之地,他難免有所埋怨。所以范仲淹以過來人身分,提醒滕子京以古代聖賢為榜樣,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亦借此以自勉。
《岳陽樓記》屬雜記(詳見「文體介紹」部分)類文體,全文只有三百六十八字,但兼有記事、描寫、抒情、議論的成份,文章結構嚴謹,用詞巧妙,是雜記類文章的上上之作。

【作者】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市)人,北宋著名政治家。
范仲淹兩歲喪父,由母親謝氏撫養,謝氏貧無所依,被迫改嫁平江府推官朱文翰,范仲淹遂改姓名為朱說。雖然幼逢不幸,惟范仲淹沒有自暴自棄,他勤奮好學,而且胸懷遠大的志向,以天下為已任。後來范仲淹到睢陽應天書院讀書,他勤學苦讀,每日煮粥一碗,粥涼凍後將之一分為四,餓時以之充飢。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高中進士,恢復本姓范。
范仲淹曾任秦州、通州等地的地方官,政績斐然。當時西夏興起,經常為患西北邊地,朝廷把范仲淹外調至延州(今陝西延安),和另一名臣韓琦共同防範西夏入侵。韓、范二人採用屯田固守的方法,西夏人遂不敢貿然入侵,西北混亂的局面得以穩定下來。後來范仲淹向宋仁宗提出著名的「十事疏」,其重點是精簡當時冗贅的官僚系統,節省國家的財政開支,仁宗賞識范仲淹的才華,委任他推行改革。慶曆三年(1043),仁宗擢升范仲淹為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副宰相),范仲淹到位後積極推行變法改革,歷史稱之為「慶曆變法」。可是變法不久,保守官員群起反對,未幾范仲淹被罷去參知政事一職,變法亦宣告失敗。此後他到鄧州、杭州、青州等地任地方官,最後病死於徐州。死後獲贈兵部尚書,諡文正。世傳《范文正公集》。
范仲淹的文學創作不多,惟質量甚高,其文佈局宏大,氣象萬千,其中《岳陽樓記》乃千古傳誦的名篇。其詞蒼涼豪放,意境高遠,名作有《漁家傲》、《蘇幕遮》等。

(未完,待續)


文:廖sir、二喬工作室(中文教育)編輯部

請到二喬工作室面書讚好此文:

瀏覽二喬新設網頁,可獲取更多語文資訊:

二喬工作室,提供不同類型文字,助你增廣見識,擴闊眼界:
二喬通識閱讀http://2kiu-ls.blogspot.hk/
浪蕩天涯 尋覓桃源(旅遊消閒文字)http://2kiu-workshop-travel.blogspot.

2017年10月19日 星期四

文言指定篇章串講:勸學(4)


《勸學》(4)

【文體介紹】
    《荀子》共三十二篇,是先秦散文成熟期的作品。《荀子》以散文形成寫成,喜用比喻,論證生動是其特色。

【主旨】
    本文選錄《荀子‧勸學篇第一》的三個片段,旨在說明學習的重要性,並指出學習要點滴累積而成,以及專心學習才能有所成就。

【文章分析】
內容分析
    文章選自《荀子‧勸學篇第一》,全文選錄了《勸學》的三個片段。
  片段一由「君子曰:學不可以已」至「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此部分指出學習的重要性。片段二由「吾嘗終日而思矣」至「善假於物也」,此部分說明君子和常人的本性沒有分別,成功與否在於後天學習,帶出客觀條件的重要性。片段三由「積土成山」至「用心躁也」,說明學問要靠點滴的累積及學習的過程必須專心。三個片段不相連貫,但當中可窺見荀子重後天學習的思想。
    文章的開首開宗明義地說「學不可以已」,說明人的一生要不斷學習,再以「青出於藍」、「冰寒於水」作比喻,類推至君子豐富自己的知識,加上自我反省,就能聰慧明察,帶出學習可以變化氣質的道理。
    「吾嘗終日而思」一節,作者連用五個比喻,說明借助外物帶來的好處,藉以說明個人的成功關鍵,就在於善用客觀的條件,而這些條件不是天賦的,是從後天學習而獲得的。「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清楚點明段旨。
    「積土成山」一節,作者以小流可成江海、跬步可達致千里、駑馬可走一天等例子說明知識要點滴累積,才能成就大學問。再指出有恆心有毅力,「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就能取得成就。另外,用蚯蚓及蟹對比,說明學習要專一。
     由此可見,選錄的三個片段雖然沒有連貫性,但均突顯了後天學習的重要性,這和荀子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
技巧分析
    《勸學》一文,可見荀子文字簡明深刻,論證嚴謹,善用設例,巧用排偶等特色,現略說如下:
    簡明深刻:第一節「學不可以已」,只用五字已點明了學習的重要性,開宗明義,已收點明題旨之效。另外第二節「善假於物」,用四字指出借助外力的重要性,簡明深刻,令人讀後難忘。
    論證嚴謹:全文用了不同的論證手法,為令同學易於理解,現分述如下:
(1)   比喻論證:全文運用了很多比喻,例如以登高博見、登高招手、順風而呼、假輿馬及舟楫,說明君子和常人本性無分別,只是君子擅長借助外力,比喻恰當,讓人易於理解。
(2)   類比論證:和先秦很多思想家一樣,荀子喜用類推之法作推論,文章開首以「青出於藍」和「冰寒於水」為例,說明學習能改變氣質,再類推至君子因為依靠後天學習,所以能自我反省,變得聰慧明察。
(3)   對比論證:以蚯蚓()和蟹兩物對比,前者雖然沒有爪牙之利,卻能上吃泥土,下飲泉水;後者雖然有六隻腳二隻鉗,卻要依賴其他動物的洞穴才能生存,正反對比,論證專心一致是學習有所成的關鍵。
善用設例:文章用了很多設例,例如騏驥和駑馬,前者一跳不能超過十步,後者不停走路,可以走一天的路程,從而可見不斷學習是成功的關鍵。這些設例,令人更易理解文章背後的道理。
巧用排偶:文章有很多排偶句,例如:「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偶句)、「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排句),排偶句除增加文章的氣勢外,又予人一氣呵成的感覺,可增強文章的說服力。


(《勸學》系列完)


文:廖sir、二喬工作室(中文教育)編輯部

請到二喬工作室面書讚好此文:

瀏覽二喬新設網頁,可獲取更多語文資訊:

二喬工作室,提供不同類型文字,助你增廣見識,擴闊眼界:
二喬通識閱讀http://2kiu-ls.blogspot.hk/
浪蕩天涯 尋覓桃源(旅遊消閒文字)http://2kiu-workshop-travel.blogspot.

2017年10月17日 星期二

文言指定篇章串講:勸學(3)


《勸學》(3)

【課文】
勸學(節錄)

君子曰1:學不可以已2。青3,取之於藍4而青於藍5;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6,輮以為輪7,其曲中規8;雖有槁暴9,不復挺者10,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1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12,則知明而行無過矣13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14須臾15之所學也;吾嘗跂16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17也。登高而招18,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19也,而聞者彰20。假輿馬者21,非利足22也,而致23千里;假舟檝24者,非能水25也,而絕26江河。君子生非異也27,善假於物也28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29,蛟龍生焉30;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31,聖心備焉32。故不積跬步33,無以至34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35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36,功在不舍37。鍥而舍之38,朽木不折39;鍥而不舍,金石可鏤40。螾41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42,下飲黃泉43,用心一44也。蟹六跪而二螯45,非蛇蟺46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47也。


【注釋】
1.  君子曰:君子,指有道德修養之士。這裏有領起全篇的作用,並無特別所指。
2.  不可已:不可停止。已,停止、停頓。
3.   青:靛青色(編案:類近今天牛仔褲的藍色)
4.   取之於藍:靛青色由藍草提取出來。藍,草名,亦稱蓼藍(別名靛藍葉,見圖),其葉可製作靛青色的顏料。
5.   青於藍:比藍草更純美無雜。青,同「菁」,「菁」通「精」,讀亦作精,解作純美無雜。
6.  木直中繩:樹木本來是直的,合於木工用來量度直線的工具。中,動詞,合於,粤音眾。繩,即繩墨,古時木工用來取直的工具。
7.  輮以為輪:用火屈曲木材使它成為車輪。輮,亦作揉、煣,三字通用,意指用火使木材屈曲。輪,車輪。
8.  中規:合於圓規的弧度。中,同上作動詞用,合於,粤音眾。規,圓規。
9.  雖有槁暴:就算弄乾。雖,就算。槁,枯木,這裏作動詞用,解乾;一說槁借為「熇」,解作烤。暴,乾。
10. 不復挺者:再不會挺直。挺,直。
11. 金就礪則利:金屬器物放在磨刀石上就會變得鋒利。金,指刀劍之類的金屬器物。礪,磨刀石。利,鋒利。
12.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君子豐富知識,每天多次自我反省。參省,參通「三」,《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三是虛數,表示多次。一說參解作檢查反省。
13.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就會聰慧明察而行為沒有過失了。知,通智,讀亦作智。明,明察。行,行為。
14. 不如:不及。
15.  須臾:片刻、一會兒。
16.  跂:提起腳後跟。跂,粤音企。
17.  博見:視野廣闊。
18.  招:招手。
19.  疾:急、快。
20.  彰:明;清楚。
21.  假輿馬者:借助車馬的人。假,借助;利用。輿,車。
22.  利足:行走快速。
23.   致:達到。
24.   舟檝:船。檝,同楫,船,粤音接。
25.   水:作動詞用,游泳。
26.   絕:橫渡。
27.   君子生非異也:君子的本性並非和常人有分別。生,通「性」,讀亦作性。異,分別。
28. 善假於物也:善於假借外在事物。物,外在事物,即今所謂的「客觀條件」。
29. 淵:水深的地方。
30. 蛟龍生焉:就會孕育出蛟龍。蛟龍,傳說中的生物,居於深水的地方,能興風作浪。
31.神明自得:精神狀態自覺得意。神明,精神。自得,自覺得意。
32. 聖心備焉:聖人的心志具備了。聖心,聖人的心志。備,具備。
33. 跬步:半步。一腳向前踏為「跬」,另一腳向前踏稱為「步」。
34. 至:同致,達到。
35. 騏驥:駿馬。
36. 駑馬十駕:劣質的馬走十天的行程。駑馬,劣馬,粤音奴。十駕,十天的行程。
37. 功在不舍:成功在於不放棄。舍,通捨,捨棄、放棄,讀亦同捨。
38. 鍥而舍之:雕刻東西卻半途放棄。鍥,雕刻,粤音屑。舍,通捨。
39. 朽木不折:腐爛的木材也不會折斷。朽木,腐爛的木材。
40. 金石可鏤:金石也可雕刻。金石,金是青銅;石是石頭,古人喜在金石上刻上紋飾及文字。鏤,雕刻,粤音漏。
41. 螾:蚯蚓。螾,同蚓,讀亦作蚓。
42. 埃土:細土,泛指土壤。
43. 黃泉:地下水。
44. 一:專一。
45. 六跪而二螯:六隻腳、二隻鉗。跪,腳。螯,鉗子,粤音熬。編者案:蟹有八腳二鉗子,「六」應是「八」之誤(參看附圖)
46. 非蛇蟺之穴無可寄託者:沒有鮀鱔之類的洞穴就沒法藏身。蛇,應作「鮀」,魚類的一種。蟺,同鱔,讀亦作鱔。寄託,藏身。
47. 躁:急躁。

【語譯】
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色是從藍草中提取的,卻比藍草的顏色更純美無雜;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 木材筆直,合乎墨線,(如果)用火屈曲木材可變成車輪,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規的弧度了,就算弄乾,(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過用火屈曲的程序使它成為這樣的。 所以木材經過墨線量過就能取直,刀劍等金屬器物放在磨刀石上就能變得鋒利,君子豐富知識,每天自我反省,就會聰慧明察而行為沒有過失了。
我曾經整天去思考,但(收穫)不及片刻的學習;我曾經提起腳跟遠望,但不及登高所見的視野廣闊。登上高處招手,手臂沒有加長,但見到的地方更遠;順着風勢而高呼,聲音沒有加快,但聽到的人更加清楚。借助車馬的人,並非行走快速,但能到達千里之外;借助船隻的人,並非擅長游泳,但是能橫渡江河。君子的本性並非和常人有分別,善於借在外在事物。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就興起了;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就從這兒孕育了;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品德,就會精神自覺得意,聖人的心志具備了。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就沒有辦法去到千里;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不能成為江河大海。 駿馬一跳,也能超過十步之遙;劣質的馬走十天的行程,(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就在於不放棄。雕刻東西卻半途放棄,(那麼)腐爛的木頭也不會折斷。不停地雕刻而不放棄,(那麼)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上可鑽食泥土,下可以喝到地下水,這是由於牠用心專一!蟹六隻腳二隻鉗,沒有鮀鱔之類的洞穴就沒法藏身,這是由於牠用心急躁!

(未完,待續)

文:廖sir、二喬工作室(中文教育)編輯部

請到二喬工作室面書讚好此文:

瀏覽二喬新設網頁,可獲取更多語文資訊:

二喬工作室,提供不同類型文字,助你增廣見識,擴闊眼界:
二喬通識閱讀http://2kiu-ls.blogspot.hk/
浪蕩天涯 尋覓桃源(旅遊消閒文字)http://2kiu-workshop-travel.blogspot.

2017年10月16日 星期一

文言指定篇章串講:勸學(2)


《勸學》(2)


【荀子的核心思想
   性惡、禮治、勸學
所謂「性惡」,不是指人性醜惡,而是指人類有很多醜惡的劣根性,例如好利、嫉妒、好色、貪心等。面對戰國時代光怪陸離、弱肉強食的社會,荀子提出有關看法是有其道理的,荀子的用意,不是揭露人性醜惡的一面,而是希望人們知道自己醜惡,從而改過遷善,所以荀子強調後天的改造非常重要。「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性惡篇》),「偽」,人為之意,即是要經人為的後天改造,人才會向善,明白重禮守義的道理,這樣社會秩序才會恢復。
正因為人性本惡,人有很多醜陋的缺點,所以荀子認為聖人制訂禮義,才能糾正人的缺點,「禮起於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荀子‧禮論篇》)大意是禮的產生是因為人有不同的慾望,不停地追求慾望就會引起很多紛爭,紛爭出現就會有動亂,聖人厭惡動亂,於是制訂禮義,希望大眾遵守。荀子認為,禮義的出現是和人性醜惡密不可分,而荀子強調禮治,就是希望藉禮教改變人的劣根性,令社會恢復秩序,人人守禮重義。
禮治,是針對整個社會而言,至於個人,荀子認為必須糾正自身的劣根性!至於如何糾正,荀子認為不能靠自身的醒覺,而須通過後天的教育改變氣質:「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荀子‧勸學篇》),意指君子本性並非和常人本性有差異,只不過善於借助外力,這種外力就是學習;通過學習後,人的本質也會改變,「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荀子‧勸學篇》)。個人通過學習改變氣質,聖賢則用禮法來匡正風俗,「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後正,得禮義然後治」(《荀子‧性惡篇》),人性本惡,所以要用禮法來匡正大家,用禮義來教化民眾才會長治久安,因此荀子的學說特別重禮(禮治)。由此可見,特重教育、推崇禮制,都和荀子主張人性本惡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未完,待續)

文:廖sir、二喬工作室(中文教育)編輯部

請到二喬工作室面書讚好此文:

瀏覽二喬新設網頁,可獲取更多語文資訊:

二喬工作室,提供不同類型文字,助你增廣見識,擴闊眼界:
二喬通識閱讀http://2kiu-ls.blogspot.hk/
浪蕩天涯 尋覓桃源(旅遊消閒文字)http://2kiu-workshop-travel.blogspot.

2017年10月15日 星期日

文言指定篇章串講:勸學(1)


《勸學》(1)


【導讀/背景】

    本篇文字節錄自《荀子‧勸學篇第一》,《勸學》是《荀子》一書的首篇,篇章貫徹了荀子着重後天學習的主張,荀子認為後天的學習可令人變化氣質,改變頑劣的本性,最終成為一個博學重禮的君子。
    全文共節選《勸學》三個片段,片段一由「君子曰:學不可以已」至「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此部分指出學習的重要性。片段二由「吾嘗終日而思矣」至「善假於物也」,此部分說明君子和常人的本性沒有分別,成功與否在於後天學習。片段三由「積土成山」至「用心躁也」,說明學問要靠點滴的累積及學習的過程必須專心。三個片段不相連貫,但當中可窺見荀子重後天學習的思想。
    荀子生於戰國末年,當時國與國互相攻伐,大國恃強凌弱,人與人之間爾虞我詐。荀子認為孔子的儒家思想能恢復社會秩序,但荀子的思想和另一位戰國時代的大儒孟子的主張很不同,他反對孟子人性本善的主張。荀子認為人性本惡,人之所以向善,是因為後天的改造,通過學習,人才能改變氣質,知道禮義,讓自身成為君子,經學習後人人守禮重義,社會秩序就能恢復。《荀子》一書以《勸學篇》為首,「勸學」就是勉勵學習之義,可見荀子對後天學習是非常重視的。

【作者】

    荀卿(約前315-前228年),生卒年不詳。荀卿又名況,戰國趙人,儒家學派重要人物,世稱荀子。後世對荀子的事蹟所知不算多,只知道他五十歲時到齊國遊學,齊襄王曾視他為老師,後荀子受齊人中傷而離齊至楚。楚國春申君任命他為蘭陵令,春申君死,荀子被解除官職,但仍留於蘭陵。荀子的學生很多,其中韓非和李斯是他較著名的學生,而二人其後都變成法家的信徒。
    荀子是一代大儒,亦是戰國晚期儒家學說的集大成者。荀子主張「性惡說」,這是他和孟子主張「性善說」最大的分別之處。所謂「性惡」,不是指人性醜惡,而是指人類有很多醜惡的劣根性,例如好利、嫉妒、好色、貪心等。荀子的用意,不是揭露人性醜惡的一面,而是希望人們知道自己醜惡,從而改過遷善,所以荀子強調後天的改造非常重要。「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性惡篇》),「偽」,人為之意,即是要經人為的後天改造,人類才會向善,所以荀子特別重視後天的教育:「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荀子‧勸學篇》),意指君子本性並非和常人本性有差異,只不過善借助外力,這種外力就是學習。個人通過學習改造自己,聖賢則用禮法來匡正風俗,「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後正,得禮義然後治」(《荀子‧性惡篇》),人性本惡,所以要用禮法來匡正大家,用禮義來教化民眾才會長治久安,因此荀子的學說特別重禮(禮治),「隆禮」是荀子思想的核心之一。特重教育、推崇禮制,究其原因都是因為荀子認為人性本惡之故。


(未完,待續)

文:廖sir、二喬工作室(中文教育)編輯部

請到二喬工作室面書讚好此文:

瀏覽二喬新設網頁,可獲取更多語文資訊:

二喬工作室,提供不同類型文字,助你增廣見識,擴闊眼界:
二喬通識閱讀http://2kiu-ls.blogspot.hk/
浪蕩天涯 尋覓桃源(旅遊消閒文字)http://2kiu-workshop-travel.blogsp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