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學》(1)
【導讀/背景】
本篇文字節錄自《荀子‧勸學篇第一》,《勸學》是《荀子》一書的首篇,篇章貫徹了荀子着重後天學習的主張,荀子認為後天的學習可令人變化氣質,改變頑劣的本性,最終成為一個博學重禮的君子。
全文共節選《勸學》三個片段,片段一由「君子曰:學不可以已」至「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此部分指出學習的重要性。片段二由「吾嘗終日而思矣」至「善假於物也」,此部分說明君子和常人的本性沒有分別,成功與否在於後天學習。片段三由「積土成山」至「用心躁也」,說明學問要靠點滴的累積及學習的過程必須專心。三個片段不相連貫,但當中可窺見荀子重後天學習的思想。
荀子生於戰國末年,當時國與國互相攻伐,大國恃強凌弱,人與人之間爾虞我詐。荀子認為孔子的儒家思想能恢復社會秩序,但荀子的思想和另一位戰國時代的大儒孟子的主張很不同,他反對孟子人性本善的主張。荀子認為人性本惡,人之所以向善,是因為後天的改造,通過學習,人才能改變氣質,知道禮義,讓自身成為君子,經學習後人人守禮重義,社會秩序就能恢復。《荀子》一書以《勸學篇》為首,「勸學」就是勉勵學習之義,可見荀子對後天學習是非常重視的。
【作者】
荀卿(約前315-前228年),生卒年不詳。荀卿又名況,戰國趙人,儒家學派重要人物,世稱荀子。後世對荀子的事蹟所知不算多,只知道他五十歲時到齊國遊學,齊襄王曾視他為老師,後荀子受齊人中傷而離齊至楚。楚國春申君任命他為蘭陵令,春申君死,荀子被解除官職,但仍留於蘭陵。荀子的學生很多,其中韓非和李斯是他較著名的學生,而二人其後都變成法家的信徒。
荀子是一代大儒,亦是戰國晚期儒家學說的集大成者。荀子主張「性惡說」,這是他和孟子主張「性善說」最大的分別之處。所謂「性惡」,不是指人性醜惡,而是指人類有很多醜惡的劣根性,例如好利、嫉妒、好色、貪心等。荀子的用意,不是揭露人性醜惡的一面,而是希望人們知道自己醜惡,從而改過遷善,所以荀子強調後天的改造非常重要。「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性惡篇》),「偽」,人為之意,即是要經人為的後天改造,人類才會向善,所以荀子特別重視後天的教育:「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荀子‧勸學篇》),意指君子本性並非和常人本性有差異,只不過善借助外力,這種外力就是學習。個人通過學習改造自己,聖賢則用禮法來匡正風俗,「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後正,得禮義然後治」(《荀子‧性惡篇》),人性本惡,所以要用禮法來匡正大家,用禮義來教化民眾才會長治久安,因此荀子的學說特別重禮(禮治),「隆禮」是荀子思想的核心之一。特重教育、推崇禮制,究其原因都是因為荀子認為人性本惡之故。
(未完,待續)
文:廖sir、二喬工作室(中文教育)編輯部
請到二喬工作室面書讚好此文:
瀏覽二喬新設網頁,可獲取更多語文資訊:
二喬工作室,提供不同類型文字,助你增廣見識,擴闊眼界:
浪蕩天涯 尋覓桃源(旅遊消閒文字)http://2kiu-workshop-travel.blogspo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