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1日 星期三

孔子世家新譯(附詳註、題解)


#2014DSE#中國語文#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考評局

香港中學文憑試選用年份:2014
作者/編者:司馬遷
篇名:史記孔子世家
出處:《史記》卷第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中華書局,1959)

【題解】
「世家」是《史記》中專門記錄諸侯事跡的體例。孔子不是諸侯,但司馬遷覺得孔子有教化育人之大功,所以把孔子的事跡列入「世家」。
選文節錄自《史記孔子世家》,當時孔子和他的弟子流落於陳蔡兩國之間,陳蔡兩國的大夫派人斷絕他們的糧食,不少門人因而病倒;在困境之下,孔子的弟子不免沮喪。文中通過孔子和三位弟子(子路、子貢、顏淵)的對話,帶出「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君子縱是失意,仍應堅守原則的主題。

【原文】
孔子遷123三歲,吳4伐陳5。楚救陳,軍6于城父7。聞孔子在陳蔡之閒8,楚使人聘9孔子。孔子將往拜禮10,陳蔡大夫謀曰:「孔子賢者,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疾11。今者久留陳蔡之閒,諸大夫所設行12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國也,來聘孔子。孔子用於楚13,則陳蔡用事14大夫危矣。」 於是乃相與15發徒役16圍孔子於野。不得行,絕糧。從者病,莫能興17。孔子講誦弦歌不衰18。子路慍19見曰:「君子亦有窮20乎?」孔子曰:「君子固窮21,小人窮斯濫矣22。」
子貢色作23。孔子曰:「賜,爾24以予25爲多學而識之者26?」曰:「然。非與?」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貫之27。」
孔子知弟子有慍心,乃召子路而問曰:「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28。吾道非邪29?吾何爲於此?」子路曰:「意30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31。意者吾未知32邪?人之不我行也33。」孔子曰:「有是乎!由34,譬使仁者而必信35,安有伯夷、叔齊36使37知者而必行,38有王子比干39?」
子路出,子貢入見。孔子曰:「賜40,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邪? 吾何爲於此?」子貢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41夫子。夫子蓋少貶42焉?」孔子曰:「賜,良農能稼43而不能爲穡44 良工能巧45而不能爲順46。君子能脩47其道,綱而紀之,統而理之48,而不能爲容。今爾不脩爾道而求爲容。賜,而志不遠49矣!」
子貢出,顔回50入見。孔子曰:「回,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邪?吾何爲於此?」顔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51,夫子推而行之52,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夫道之不脩也,是吾53也。夫道既已大脩而不用,是有國者之醜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孔子欣然54而笑曰:「有是哉顔氏之子!使55多財56,吾爲爾宰57。」
於是使子貢至楚。楚昭王興師迎孔子,然後得免58
據中華書局《史記》卷第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

*紅字2013年文憑試所問的字詞。

【注釋】
1.      遷:流離。
2.      于:同「於」。
3.      蔡:春秋時代位於晉、楚之間的小國,位於今河南上蔡一帶。
4.      吳:春秋後期興起的大國,位於今江蘇一帶。
5.      陳:春秋時期的小國,位於今河南開封以東、安徽亳州一帶。
6.      軍:作動詞用,屯兵。
7.      城父:地方名,在今安徽亳州一帶。
8.      閒:同「間」。
9.      聘:以禮徵聘。
10.  拜禮:拜謝。
11.  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疾:諷刺譏評的都說中了諸侯的弊病。刺譏,諷剌譏評。疾,毛病。
12.  設行:所作所為。
13.  孔子用於楚:孔子受楚國所重用。
14.  用事:當權執政。
15.  相與:相互、一起。
16.  徒役:服役的人。
17.  興:站立。
18.  不衰:沒有減退。
19.  慍:埋怨,粤音穩。
20.  窮:困厄。
21.  君子固窮:君子困厄時仍有所堅持。固,堅持。
22.  小人窮斯濫矣:小人困厄時就會大失方寸。濫,失當。
23.  色作:變臉色。
24.  爾:你。
25.  予:同「余」,我,讀亦作余。
26.  與:同「歟」,句末助詞,嗎。粤音如。
27.  予一以貫之:我的思想把握事物共通之理,再加以融會貫通。貫,融會貫通。
28.  匪兕匪虎,率彼曠野:語出《詩經•小雅•何草不黃》。意指不是犀牛不是老虎,卻帶着你們流落在曠野之中。匪,通「非」,不,讀亦作非。兕,犀牛,粤音自或似。率,帶。
29.  吾道非邪:我的信念不正確嗎。道,指思想、學說、信念(譯文以信念作翻譯)。邪,通「耶」,嗎;讀亦作耶。
30.  意:推測、估計。
31.  人之不我信也:別人不信任我們。「人之不我信也」乃「人之不信我也」的倒裝。
32.  知:通「智」,智慧、智謀;讀亦作智。
33.  人之不我行也:別人不依從我們的路線。行,路線、主張;這裏作動詞用,即依從我的路線。「人之不我行也」乃「人之不行我也」的倒裝。
34.  由:即子路。子路,姓仲,名由,子路(或季路)是他的字。
35.  譬使仁者必有信:假使仁德的人一定得到別人信任。譬,假使。
36.  伯夷、叔齊:古代孤竹國的兩位王子,德行高潔,因反對周武王用以暴易暴的方法推翻商紂,兄弟兩人隱居於首陽山中,寧死也不接受周朝的俸祿,最後餓死山中。
37.  使:假使。
38.  安:豈、怎麼。
39.  比干:商紂叔父,因勸諫紂王勿行暴政而遭剖心。
40.  賜:即子貢。子貢,姓端木,名賜,子貢是他的字。
41.  容:接納。
42.  蓋少貶:何不略略減損。子貢的意思是叫孔子稍微降低他的道德標準。蓋,同「盍」,何不;粤音合。少貶,略略減損。
43.  稼:耕作;粤音價。
44.  穡:收成;粤音式。
45.  巧:精妙的技藝。
46.  順:順如人意。意指良工雖有高超的技藝,他的製成品未必能滿足每個人的想法。
47.  脩:同「修」,修練;研習。
48.  綱而紀之,統而理之:意指把自己的思想和信念梳理,讓它變得有條理。
49.  遠:遠大。
50.  顏回:即顏淵。顏回,字子淵。
51.  雖然:縱使如此。
52.  推而行之:顏回的意思是孔子把自己的思想推廣而施行。
53.  醜:羞恥。
54.  欣然:喜悅的樣子。
55.  爾:你。
56.  多財:非常富有。
57.  宰:管家。
58.  得免:得以逃避。

【語譯】
孔子流離於蔡國三年,吳國攻打陳國,楚國救援陳國,屯兵於城父。(楚國)聽到孔子在陳、楚兩國邊境之中,楚國派人去聘用孔子,孔子打算應聘而前去拜謝,陳、蔡兩國的大夫就商議說:「孔子是位賢能的人,凡他所諷刺譏評的都說中了諸侯的弊病。如今他長留在陳、蔡之間,各位大夫的所作所為都不合乎仲尼的想法。現在的楚國是個強大的國家,來到禮聘孔子;(如果)孔子受楚國所重用,那麼陳蔡兩國當政的大夫就危險了。」於是他們就一起派服役的人在野外把孔子圍困起來。(孔子和弟子們)進退不得,糧食也斷絕了。跟隨的人病倒了,不能站起來。孔子繼續講他的道理和彈奏琴瑟,沒有(片刻)停下來。子路面帶怨恨地見孔子,說:「君子也會有這樣困厄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困厄的時候仍有所堅持,小人困厄的時候就會舉措失當。」
子貢的神色也變了,孔子對他說:「賜啊,你認為我是博學而見多識廣的嗎?」子貢說:「對啊,難道不是嗎?」孔子說:「不是的,我只是把握事物共通的道理,而加以融會貫通吧。」
孔子知道弟子心裏有所埋怨,於是叫子路前來問他說:「《詩》這麼說:『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帶着他們流落在曠野之中。』難道是我的信念不正確嗎?我為甚麼會流落到這地方?」子路說:「也許是我們的仁德不夠吧?(所以)別人不信任我們。也許是我們的智慧不足吧?(所以)別人不依從我們的路線。」孔子說:「有這樣一回事嗎?仲由,假使仁德的人一定得到別人信任,怎會有伯夷、叔齊呢?假使有智謀的人別人就會跟從,哪裏會有王子比干呢?」
子路退下,子貢進見。孔子說:「賜啊!《詩》這麼說:『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帶着他們流落在曠野之中。』難道是我的信念不正確嗎?我為甚麼會流落到這地方?」子貢說:「老師的道理陳義極高,所以世間的人不能接納老師。老師為何不稍降要求呢?」孔子說:「賜啊,好的農夫善於播種卻不一定有好收成,好的工匠能做精巧的東西但未必盡合人意。君子能修治他的道理,訂下綱領,統攝疏理,但不一定能為世人所接納。現在你不去修治自己的道理,反而想降低要求望世人接納。賜啊,你的志向不遠大了!」
  子貢出去了,顏回進見。孔子說:「回啊!《詩》這麼說:『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帶着他們流落在曠野之中。』難道是我的信念不正確嗎?我為甚麼會流落到這地方?」顏回說:「老師的道理博大精深,所以天下人不能夠接受。縱然如此,老師(把自己的道理按着自己的原則)推廣開去,不被接受又有甚麼問題,不被接受才見到()是君子!(一個人)不修治好自己所學的道理,才是自己的恥辱;至於道已修煉成而不被重用,那是統治者的恥辱。不被接受有甚麼問題,不被接受才見到()是君子!」孔子很高興地笑了,說道:「有這回事嗎顏氏的子弟!假使你變得很富有,我願意做你的管家。」
於是派子貢到楚國去,楚昭王派軍隊來迎護孔子,然後才得以避開(這場災禍)

文:二喬工作室(中文教育)編輯部

請到二喬工作室面書讚好此文:

二喬工作室,提供不同類型文字,助你增廣見識,擴闊眼界:
二喬通識閱讀http://2kiu-ls.blogspot.hk/
浪蕩天涯 逍遙天下(旅遊消閒文字)http://2kiu-workshop-travel.blogspot

2018年11月13日 星期二

杜環小傳新譯(附詳註、題解)


#2015DSE#中國語文#宋濂#杜環小傳語譯#考評局


香港中學文憑試選用年份:2015
作者/編者:宋濂
篇名:杜環小傳
出處:《宋濂全集》〈芝園續集〉卷三(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

【題解】
《杜環小傳》是元末明初學者宋濂的作品。內容講述杜環父親杜一元的好友常允恭死去,遺下貧無所依的母親。杜環和常母非親非故,但盡心盡力照顧這老人家至終老,文章通過不同瑣事,展現杜環的高尚品格。
2015年香港中學文憑試選用有關篇章,惟略去某些部分,令全文的情節有欠完整,其中最主要是省略了常母個性暴躁及常母小兒常伯章和母親會面時相擁而哭的部分。常母個性暴躁,但杜環毫不介懷,仍事奉有加,有關情節更能凸顯杜環的胸襟;常伯章雖然不孝,但他和常母會面時相擁而哭,讓大家見到人性的真情,令讀者感受到作者描畫人性細膩之處。以上的細節更能增加文章的可讀性,為讓大家一窺這篇名作的全豹,現悉數補上刪節部分。

【原文】
杜環,字叔循。其先廬陵1人,侍父一元2游宦3江東4,遂家5金陵6。一元固善士7,所與交8,皆四方名士9。環尤10好學,工書11,謹飾12,重然諾13,好周人急14
父友兵部主事15常允恭死於九江16,家破17,其母張氏年六十餘,哭九江城下,無所18。有識允恭者,憐其老,告之曰:「今安慶守19譚敬先,非允恭友乎?盍20往依之。彼見母21,念允恭故,必不遺棄母。」母22其言,附23舟請譚,譚謝24不納,母大困25,念允恭曾仕26金陵,親戚交友或有存者,庶27萬一可冀28。復哀泣從人至金陵,問一二人,無存者。因訪一元家所在,問一元今無恙否29。道上人對以「一元死已久,惟子環存,其家直鷺洲坊中門內,有雙橘可辨識30」。
31破衣,雨行至環家。環方對客坐,見母大驚,頗若3233見其面者。因34問曰:「母非常夫人乎?何為而至於此?」母泣告以故,環亦泣,扶就坐35拜之,復呼妻子出拜。妻馬氏解衣更36母濕衣,奉糜食母37,抱衾寢母38。母問其平生所親厚故人39及幼子伯章。環知故人無在者,不足付40,又不知伯章存亡,姑41慰之曰:「天方42雨,雨止,為母訪43之。44無人事母,環雖貧,獨45不能奉46母乎?且環父與允恭交好如兄弟,今母貧困,不歸他人而歸環家,此二父導47之也。願母無他思48。」時兵後歲饑49,民骨肉50不相保。母見環家貧,雨止,堅51欲出問他故人。環令媵女52從其行,至暮,果無所遇而返,坐乃定。環購布帛令妻為製衣衾。自環以下皆以母事之53。母性褊急54,少不愜意55,輒詬怒56。環私戒57家人順其所為58,勿以困故輕慢與較59。母有痰疾,環親為烹藥進匕筋60,以母故不敢大聲語。
61十年,環為太常贊禮郎62,奉詔6364會稽65,還道嘉興66,逢其子伯章,泣謂之曰:「太夫人在環家,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見。」伯章若無所聞67,第68曰:「吾亦知之,但道遠不能至耳。」環歸半歲,伯章來。是日,環初度69,母見少子,相持大哭。環家以為不祥70,止之。環曰:「此人情也,何不祥之有?」既而71伯章見母老,恐不能行,竟紿72以他事辭去,不復顧73。環奉母彌謹74,然母愈念伯章,疾頓加75。後三年,遂卒。將76死,舉手向環曰:「吾累杜君!吾累杜君!願杜君生子孫咸77如杜君!」言終而氣絕。環具78棺槨殮殯79之禮,買地城南鍾家山葬之。歲時80常祭其墓云。
環後為晉王府錄事81有名,與余交82
史官曰:「交友之道,難矣!翟公83之言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84。』彼非過論85也,實有見於人情86而云也。人當意氣相得87時,以身相許88,若無難事。至事變勢窮89,不能蹈90其所言而背去91多矣,況既死而能養其親乎?吾觀杜環事,雖92古所稱義烈之士何以過! 而世俗93謂今人不逮94古人, 不亦誣95天下人哉!」
據浙江古籍出版社《宋濂全集》〈芝園續集〉卷三

*藍字2015年文憑試考材所略去的文字。
 紅字2015年文憑試所問的字詞。

【注釋】
1.      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
2.      一元:杜一元,元末人,杜環之父。
3.      游宦:在外做官。
4.      江東:地理名稱,泛指長江下游今江蘇、浙江一帶之地。
5.      家:定居,作動詞用。
6.      金陵:今江蘇南京市。
7.      善士:樂善好施的人。
8.      交:結交。
9.      名士:有名望的人。
10.  尤:格外、更加。
11.  工書:擅長書法。工,擅長、精通。
12.  謹飾:謹慎嚴整。飾,嚴整。
13.  重然諾:重視對人的承諾。
14.  好周人急:喜歡替人解決困難。周,援助。急,困難。
15.  兵部主事:官職名,屬較低級的官員。
16.  九江:今江西省九江市。
17.  家破:家庭破碎。
18.  歸:依附、依託。
19.  安慶守:安慶,今安徽省安慶市。守,太守的簡稱,地方長官,粤音秀。
20.  盍:何不,粤音合。
21.  母:老婦,故譯文作「老人家」。
22.  如:依照。
23.  附:附着,這裏有乘搭的意思。
24.  謝:謝絕、拒絕。
25.  困:困窘。
26.  仕:做官。
27.  庶:或許,有猜測或希望的意思。
28.  冀:希冀、希望,粤音暨(kei3)
29.  無恙否:本意是有沒有疾病啊,實際上是問候語,意思是平安與否。恙,疾病,粤音釀。
30.  辨識:識別、記認。
31.  服:穿上。
32.  頗若:好像是。
33.  嘗:曾經。
34.  因:於是。
35.  就坐:到座位上坐下。坐,通「座」。
36.  更:更換。
37.  奉糜食母:捧着粥供給常母吃。奉,同「捧」,捧着,音亦作「捧」。糜,粥,粤音微。食,餵吃,粤音字。
38.  抱衾寢母:抱着被子供常母睡覺。衾,被子,粤音襟。寢,睡覺。
39.  親厚故人:字面意思是親愛厚待的舊朋友,即交情深的朋友。
40.  付:交託。
41.  姑:姑且、暫且。
42.  方:正。
43.  訪:尋訪。
44.  苟:假使、如果。
45.  獨:難道。
46.  奉:供養、事奉。
47.  導:指引。
48.  無他思:不要多想。
49.  兵後歲饑:戰亂之後踏進饑荒的年頭。兵,兵災、戰亂。
50.  骨肉:至親。
51.  堅:堅持。
52.  媵女:侍婢。媵,粤音迎。
53.  以母事之:用母親的禮數事奉常母。
54.  褊急:急躁。褊,粤音貶。
55.  愜意:滿意。愜,粤音協。
56.  輒詬怒:總是發怒責罵別人。輒,往往;總是,粤音接。詬,責罵,粤音究。
57.  私戒:私底下勸誡。戒,同「誡」,勸誡。
58.  順其所為:順從常母所做的事。順,順從。
59.  勿以困故輕慢與較:不要因為她困頓而輕視她和她計較。困,困頓。輕慢,輕視和待慢,表示對人不尊重。較,計較。
60.  環親為烹藥進匕筋:意指杜環親自煮藥,用匙羹進奉給常母飲用。烹藥,煎藥。進,奉上。匕羹,即匙羹,餐具,今廣府話仍保留匙(多音轉為持)羹一詞。
61.  越:過了。
62.  太常贊禮郎:太常,古代掌管禮儀的政府機構。贊禮郎,官名,掌管禮儀祭祀之事。
63.  詔:皇帝的命令,粤音照或召。
64.  祠:祭祀,粤音辭。
65.  會稽:指會稽山,位於今浙江紹興以南,相傳為夏禹東會諸侯的地方。
66.  嘉興:地方名,今浙江省嘉興縣。
67.  若無所聞:好像甚麼也聽不到。
68.  第:只、只是。
69.  初度:生日。
70.  不祥:不吉利。
71.  既而:過了不久。
72.  紿:欺騙,粤音怠。
73.  顧:探望。
74.  彌謹:更加小心。彌,更加,粤音微。
75.  疾頓加:病情突然加劇。頓,突然。
76.  將:快要。
77.  咸:都、皆、全。
78.  具:準備。
79.  棺槨殮殯:泛指喪葬儀式。棺,裝殮屍體的器具。槨,包着棺材的外棺,粤音國。殮,把死者放入棺材。殯,把入殮者停放於一處。
80.  歲時:四季。
81.  晉王府錄事:晉王,明太祖朱元璋第三子朱棡。錄事,掌管文書的官職。
82.  與余交:和我有交情。余,我,即作者宋濂。
83.  翟公:漢文帝時大臣,曾任職廷尉,在位時賓客盈門;後來丟官,門庭冷落,家門外甚至可張開網捕鳥獸(成語「門可羅雀」的典源)。後來他又再復官,賓客又多得擠滿家門,於是翟公便有「一生一死,乃知交情」的感歎。
84.  一生一死,乃知交情:翟公的原句是:「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意思是生死關頭,才認識到真正的交情;貧窮和富貴時,才可看清楚朋友的態度;社會地位高與低時,才看透真正的交情。
85.  過論:言過其實的看法。
86.  人情:世情。
87.  意氣相得:性情志趣相契合。
88.  以身相許:犧牲自己對待別人。
89.  窮:困窘。
90.  蹈:履行;遵從。
91.  背去:背棄離開。
92.  雖:就算。
93.  恆:經常。
94.  不逮:不及。
95.  誣:枉屈、冤屈。

【語譯】
杜環,字叔循,先祖是廬陵人,他陪伴父親杜一元到江東作官,於是就在金陵定居。杜一元是位樂善好施的人,他所交往的都是有名望的人。杜環格外好學,精通書法;(處事)謹慎嚴整,重視承諾,喜歡解救別人的困難。
杜父的朋友兵部主事常允恭在九江死了,家庭破碎,他的母親張氏,年紀六十多歲,在九江城下痛哭,沒有依託的地方。有認識常允恭的人,可憐常母年紀老邁,就告訴她說:「現在的安慶太守譚敬先,不就是常允恭的朋友嗎?何不前去投靠。他見到老人家,顧念和允恭的交情,必定不會遺棄老人家。」常母按照那人的話去做,乘船請求譚敬先收留,譚卻拒絕而不願收留。常母非常困窘,想到允恭曾經在金陵做官,也許有親戚朋友居於這地方,或許有萬分之一的希望。再次悲痛地哭泣着跟隨別人到金陵。詢問過一二個人,都已經離世了。於是詢問杜一元家的地址,並問杜一元的近況。途人這樣回答:「杜一元已死了一段時間,但他的兒子杜環仍在生;他的家就在鷺洲坊中門內,(門前)有兩株橘樹可作記認。」
常母穿着破爛的衣服,冒雨走到杜環家裏。杜環正與賓客一起,見到常母大吃一驚,好像是曾經見過面。於是問道:「你不是常老夫人嗎?為甚麽會到這裏來?」常母邊哭邊告訴杜環原因,杜環(聽到)也哭了出來。杜環扶着常母就座,向她下拜禮。再叫妻子兒女出來下拜。環妻馬氏脫下衣服更換常母沾濕的衫,捧着粥餵給常母吃,又抱着被子讓常母就寢。常母問起允恭交情深厚的舊友近況和小兒子伯章(的情況)。杜環知道允恭的舊友沒有一個在這兒,不能夠交託,又不知道伯章的死活,暫且安慰她說:「現在正下雨,雨停之後,()替老人家訪尋他們吧!假如沒有人事奉老人家,杜環雖然貧窮,難道就不能奉養老人家嗎?況且杜環先父和允恭情同兄弟,現在老人家貧窮困頓,()不到別人家裏去而偏偏走到杜環家中,這就是兩位仙人指引所致啊!希望老人家不要多想了。」當時正是戰爭過後饑荒的年頭,百姓連親身骨肉都難以保全。常母看到杜環家境貧窮,雨停後,就堅決地要訪尋允恭的舊友。杜環就叫侍婢跟隨身後。到了傍晚,(常母)果然一無所獲而回,(常母)才決定定居下來。杜環購買了布帛,叫妻子替常母裁製衣服。從杜環以下,全家人都用母親的禮數事奉常母。常母個性急躁,稍稍不合心意,總是發怒責罵別人。杜環私底下告誡家人順從常母,切勿因為她困頓而輕視她和她計較。(常母)患有痰疾,杜環親自替她煎葯,還用匙羹餵藥給她喝;因為常母的緣故,杜環(一家)都不敢大聲高談。
過了十年,杜環擔任太常贊禮郎,奉皇命去會稽山祭祀,回程時路經嘉興,遇到了(常母)小兒子伯章。哭着對他說:「太夫人在杜環家裏,(因為)日夜思念小兒子而病倒,不可以不早點去看見()啊!」伯章像聽不到似的,只是說:「我也知道,可是路途遙遠不能去啊。」杜環回家半年後,伯章來到(環家)。這天是杜環的生日,常母看到小兒子,兩人互相擁抱一起大哭起來。杜環家人認為不吉利,(嘗試)去勸阻他們。杜環說:「這是人之常情哪,有甚麽不吉利呢?」過了不久,伯章見到母親年紀老邁,恐怕她無法遠行,竟然欺騙她有其他事要辦而溜走了,再也沒有回來看望她。杜環更加謹慎地事奉常母,但是常母更加思念小兒伯章,病情突然加重了,三年之後就死了。常母臨死之時,舉起手對杜環說:「我拖累了杜君!我拖累了杜君!盼望杜君所生的子子孫孫都能夠像你一樣。」說完這段話就斷了氣。杜環替她準備了所有的喪葬禮儀,買城南鍾家山的地給她安葬,一年四季都去那兒拜祭。
杜環後來擔任晉王府的錄事,名氣頗大,和我有交情。
史官說:「和朋友交往的道理真是太深奧啊!翟公曾說過:人到生死關頭,才能夠看出朋友的交情。他的看法並非言過其實,實在是有感於現實中的世態才這樣說啊!人們在意氣相投的時候,常用自己的生命來作承諾,彷彿世上並無難事。可是到了事勢變遷、情勢窘迫的時候,不能實踐他們的諾言而背棄離對方的人實在是太多啊!更何況在朋友已經死了之後,而能夠奉養他的至親呢?我細察杜環的事跡,就算是古代所稱讚的忠義之士也比不上啊,世俗常說現代人不如古人,這不是枉屈了世間的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