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8日 星期五

文言指定篇章串講: 魚我所欲也(1)


《魚我所欲也》(1)

【導讀/背景】
人生很多時候要面臨抉擇。抉擇的準則是甚麼呢?是策略?是功利?是效益?孟子就正面地告訴大家,甚麼都不是。是「本心」。本心,就是與生俱來的善性: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就是「仁、義、禮、智」的四個善端。人之所以為人,就是能發揚善性;否則,與禽獸無異。這就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
孟子認為,把羞惡之心推廣出去,就成為義,義比名利、生命都要重要,所以人類在必要時會「捨生取義」,以展現道義高於一切的高尚情操。這種想法,為後來的讀書人所信奉和效法,宋代的文天祥、明代的史可法等,都可說是這種精神的體現者。
    孟子生於列國互相攻伐,「上下交征利」(《孟子‧梁惠王上》)的戰國中期,他倡導性善說,指出當時很多人「失其本心」,希望世人明白除了維持生命、求取富貴外,人類社尚有更崇高的道德價值,而這些價值,是一個有良知的人應當奉行的。

【作者】
孟子,名軻(372-289),字子輿,鄒(山東鄒城)人,後人尊稱他為「亞聖」(地位次於大聖孔子)。孟子是戰國時代人,當時列國紛爭,君主崇尚武力及權術。孟子對這種現象深惡痛絕,他繼承孔子仁愛的思想,並大力宣揚義(在儒家學說的基礎上堅守原則,做合宜的事),自此以後,「仁義」成為儒家思想的核心部分。另一方面他把儒學系統化,創立性善說(人與生俱來有善良的本性),他認為嬰兒呱呱墜地後便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端」,如把這「四端」擴而充之,便成仁義禮智四德。在政治上,孟子反霸權,提倡王道(以仁義治國),認為百姓是國家之本。「民為貴,社稷(國家)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對中國歷代政治影響甚大。
《孟子》一書共七篇,分別為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每篇復分上下,故實質為十四篇。《孟子》是研究孟子思想的最原始資料,亦為儒家學派的經典之一。至於《孟子》的作者是誰?歷代說法不一,有人說是孟子親自執筆;有人說部分篇章是孟子親著,部分是他的弟子編寫;也有人說是孟子死後他的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所編,三種說法各有支持,莫衷一是。無論如何,《孟子》一書,完整地記錄了孟子的哲學思想。
 孟子雖把孔子的學說發揚光大,但在戰國後期及兩漢,學者只把他的學說看成是諸子百家中一家之言,其地位遠不如後世之尊崇。唐代大文豪韓愈對孟子讚不絕口,令讀書人較多留意孟子之說。到了宋代,不少讀書人對孟子推崇備至,南宋大儒朱熹更把《大學》(《禮記》中一篇)、《中庸》(《禮記》中一篇)、《論語》、《孟子》合編作注,後人稱之為「四書」,從此孟子在儒家中的地位,僅次於孔子。元代及以後的科舉考試,均以「四書」作為考試範圍,並以朱子《四書章句集注》的解釋為標準。因此自元代開始,讀書人無一不熟讀《孟子》一書。

(未完,待續)

文:廖sir、二喬工作室(中文教育)編輯部

請到二喬工作室面書讚好此文:

瀏覽二喬新設網頁,可獲取更多語文資訊:

二喬工作室,提供不同類型文字,助你增廣見識,擴闊眼界:
二喬通識閱讀http://2kiu-ls.blogspot.hk/
浪蕩天涯 尋覓桃源(旅遊消閒文字)http://2kiu-workshop-travel.blogspo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