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6日 星期六

文言指定篇章串講 : 論仁論孝論君子(5)


《論仁論孝論君子》(5)


【文體介紹】

      《論語》一書屬「語錄體」,語錄體的特點是記錄片言隻語,用語簡潔精要,內容之間不必聯繫,其好處是簡單易記且引人深思。除《論語》外,一些佛教、道教的典籍也是以語錄體形式寫成。

【主旨】
本選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論仁」、第二部分「論孝」、第三部份「論君子,各章不相連貫。「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孝」是人人能做的事、「君子」具備了仁的道德規範。三者結合起來學習,大家就能對儒家的思想體系,有了一個梗概的認識。


【文章分析】
本文共選錄十六則《論語》,各章不相連貫,而按主題分成「論仁」、「論孝」、「論君子」三部分,現分述如下:
論仁
第一部分「論仁」,共四章。「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亦是孔子學說中個人修身的最高境界。
「不仁者」章(第一則)指出不仁的人不可以長期處於窮困中,也不可以長期居於安樂之中,因為長期處於窮困,就會心生歪念,長期處於安樂,就會驕奢淫佚;相反仁者則能安貧樂道。再進一步,孔子強調仁的重要,指出仁者和智(知)者對仁的不同態度。仁者安貧樂道,無論環境怎樣也會心安理得地實行仁;智者明白仁的優點而擇善固守。如此說來,仁者的境界又高於智者。
「富與貴」章(第二則)講君子對仁的應有態度。簡單來說,孔子不反對大家求利脫貧,但一定要循正途(「以其道得之」)。另外,作為君子,應時刻遵從仁德之路行事。
「顏淵問仁」章(第三則)講求達致仁的方法。孔子認為,「克己復禮」是求仁之道,一旦做到克己復禮,就會得到天下人的稱許。克制私慾,雖然實行起來很難,但假如大家身體力行,是人人可以為之,人人如此,則整個社會就會合乎禮制規範,而其條件就是不合禮的事不要看、不要聽、不要說、不要動。由此亦可見孔子思想中仁和禮的關係。
「志士仁人」章(第四則)是仁的最高層次,即「成仁」,此章突顯成仁的重要性,為了仁,有時要作出犧牲,甚至獻出生命。這方面,後來的孟子有更具體的發揮,詳見另一篇範文《魚我所欲也章》。
論孝
第二部分「論孝」,共四章。動物界中,只有父母照顧子女,而沒有子女照顧父母之事,而獨是人類會這樣做,這是人和禽獸的其中一大分別。儒家思想特別重視孝,原因是人人都有父母,孝是實行仁的第一步,如我們能謹守孝道,再把這份孝心推而廣之,則離仁之路不遠,所以孔子弟子有若說:「孝弟也者,其為人仁之本與。」(《學而》第一)
「樊遲御」一章(第五則)內容論孝與禮之關係,無違於禮就是孝,對待父母的生與死,都要據禮行之。
「子游問孝」章(第六則)以對待動物和父母作比喻,一般人以為供養父母已是孝,孔以子為不然(當然我們需要供養父母),但內在的「敬」才是最重要,孔子希望為人子女者,要對父母心懷敬意。
「事父母幾諫」章(第七則)談及如父母有錯,我們應如何面對,孔子認為應婉言勸告,就算父母不聽從,也要保持恭敬之心,萬萬不要抱怨。
「父母之年」章(第八則),講述孝的另一表現,是要將父母時刻記在心上,既為父母長壽而高興,也為他們逐漸衰老而憂戚。
論君子
第三部分「論君子」,共八章,主要闡述君子的品德、修為,以及與小人的分別。孔子之前,君子是指居上位的人,小人是指平民。孔子把兩詞賦上道德意義,君子是指德行高尚之士,而小人則指人格卑劣的人,《論語》中所談的君子、小人,多從道德的層面而言。另請注意,「仁」和「君子」,名稱不同而要求相類。
「君子不重則不威」章(第九則)中,孔子提出作為君子應有的四種品德:莊重威嚴、認真學習、慎擇朋友、過而能改。歷來對「無友不如己者」的解說有很大爭論,一說是不要和德行不及自己的人交友;一說不要跟自己志趣不同的人交友,兩說皆可參考。
「君子坦蕩蕩」章(第十則)指出君子光明磊落,而小人則長懷憂慮。
「司馬牛問君子」章(第十一則)和「君子坦蕩蕩」章一脈相通,君子處事光明磊落,因此無憂無慮。
「君子成人之美」章(第十二則)講君子喜成全別人,而小人則相反。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章(第十三則)講君子處事言行相符。
「君子義以為質」章(第十四則)指出君子以義(合乎道義的事)為處世原則,用禮去實行義、用謙遜的態度去顯露義,用誠信去成就義。
「君子病無能焉」章(第十五章)談到君子的應有修為,就是對自己有甚高的要求。
「君子求諸己」章(第十六則)指出君子會時常檢討自己的過失,小人則會諉過於人。
這一部分所選的章則,孔子多次比較君子和小人,參看下表,大家會更清楚兩者之別:

君子
小人
立心方面
l   不計較得失,胸襟廣闊。
l   奮發向上,對自己要求嚴格,力求改進。
l   計較個人得失,心胸狹窄。
l   只對別人提出要求。
行事方面
l   以義作做事之準則。
l   幫助別人,成全他人的好事。
l   以利為做事準則。
l   慫恿、引誘他人做壞事。
心境方面
l   君子不重利,故保持心境舒泰。
l   小人重利,經常患得患失,憂慮無已。

(《論仁論孝論君子》系列完)

文:廖sir、二喬工作室(中文教育)編輯部

請到二喬工作室面書讚好此文:

瀏覽二喬新設網頁,可獲取更多語文資訊:

二喬工作室,提供不同類型文字,助你增廣見識,擴闊眼界:
二喬通識閱讀http://2kiu-ls.blogspot.hk/

浪蕩天涯 尋覓桃源(旅遊消閒文字)http://2kiu-workshop-travel.blogspot.

文言指定篇章串講 : 論仁論孝論君子(4)


《論仁論孝論君子》(4)

【課文】
論君子
        1.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1;學則不固2。主3忠信。無友不如己者4。過,則勿憚5改。」《學而》第一)
        2. 子曰:「君子坦蕩蕩6,小人長戚戚7。」《述而》第七
       3. 司馬牛8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9,夫10何憂何懼?」《顏淵》第十二
       4.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11,不成人之惡12。小人反是。」《顏淵》第十二
        5.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13。」《憲問》第十四
       6.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14,禮以行之15,孫以出之16,信以成之17。君子哉!」《衛靈公》第十五
      7. 子曰:「君子病18無能19焉,不病人之不己知20也。」《衛靈公》第十五
        8. 子曰:「君子求諸己21,小人求諸人22。」《衛靈公》第十五



【注釋】
1.      君子不重則不威: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君子的解釋詳見【課文分析】部分。重,莊重。威,威嚴。
2.      學則不固:不莊重的結果則是學問不鞏固。另一說是固解作蔽固(即頑固),如此解釋則指求學問要通達,不應流於頑固。以上說法可作參考。
3.      主:守住。
4.      無友不如己者:不要和不及自己的人交朋友。後人解釋,所謂「不如己者」,是指沒有仁德的人。另一說是指不要和自己志向不同的人交友。無,通毋,不要。友,結交,作動詞用。
5.      憚:害怕。粤音但。
6.      坦蕩蕩:坦然寬廣,光明磊落。
7.      長戚戚:長懷憂懼。戚戚,憂懼。
8.      司馬牛:司馬耕,字子牛,孔子弟子。
9.      內省不疚:自我反省而沒有感到羞愧。內省,自我反省。疚,病,引申指羞愧。
10.  夫:句首助詞,無義。夫,粤音扶。
11.  美:善事。
12.  惡:壞事。
13.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君子認為言過其行是可恥的事。而,應作之。
14.  君子義以為質:君子以義作為處世的原則。君子,有學者指是「衍文」(多餘的文字)。義,合乎道義的事。質,原則。義是綱領,以下三事都是來體現義(見朱熹《論語集注》)
15.  禮以行之:用禮去實行義。禮以行之,即「以禮行之」。之,代詞,指義。
16.  孫以出之:用謙遜的說話顯露義。孫以出之,即「以孫出之」。孫,通遜,謙遜。出,顯露。之,代詞,指義。
17.  信以成之:用誠信去完成義。信以成之,即「以信成之」。信,誠信。成,完成。之,代詞,指義。
18.  病:動詞,害怕;擔憂。
19.  無能:沒有能力。
20.  不己知:不了解自己。可參考《學而》第一:「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指不擔憂別人不了解自己,擔憂不了解別人。
21.  求諸己:責備自己。求,責。諸,「之於」的合音。

22.  求諸人:責備別人。

【語譯】
論君子
1.  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所學的就不鞏固。謹守忠信,不要和沒有仁德的人交朋友,有過錯不要害怕改正。」
2.  孔子說:「君子坦然寬廣,小人時常憂慮不安。」
3.  司馬牛問君子的道理。孔子說:「君子不憂愁不恐懼。」司馬牛說:「不憂愁不恐懼就可以叫做君子嗎?」孔子說:「自我反省而沒有感到羞恥,還有甚麼可以憂愁恐懼呢?」
4.  孔子說:「君子成全別人做善事,不促成別人做壞事。小人剛好相反。」
5.  孔子說:「君子認為言過其行是可恥的事。」
6.  孔子說:「君子以義作為處世的原則,用禮去實行義,用謙遜的言語去表現義,用誠實的態度去完成義,這真是君子啊!」
7.  孔子說:「君子只擔心不了解自己,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
8.  孔子說:「君子責備自己,小人則責備別人。」 


(未完,待續)

文:廖sir、二喬工作室(中文教育)編輯部

請到二喬工作室面書讚好此文:

瀏覽二喬新設網頁,可獲取更多語文資訊:

二喬工作室,提供不同類型文字,助你增廣見識,擴闊眼界:
二喬通識閱讀http://2kiu-ls.blogspot.hk/
浪蕩天涯 尋覓桃源(旅遊消閒文字)http://2kiu-workshop-travel.blogspot.

2017年8月24日 星期四

文言指定篇章串講 : 論仁論孝論君子(3)


《論仁論孝論君子》(3)

【課文】
論孝
        1. 孟懿子1問孝。子曰:「無違2。」
  樊遲34,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
  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5之以禮;死葬6之以禮,祭7之以禮。」  《為政》第二
        2. 子游8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9謂能養10。至於11犬馬,皆能有養12;不敬,何以13別乎?」《為政》第二
        3. 子曰:「事父母幾1415。見志不從16,又敬不違17,勞而不怨18。」《里仁》第四
        4.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19。」《里仁》第四



【注釋】
1.      孟懿子:魯國大夫仲孫(複姓)何忌,即下文的孟孫,懿是他的諡號(死後皇帝或諸侯所賜的名)
2.      無違:不違背。究竟是指違背甚麼,一說是指不要違背禮節;一說是指不要違背義理,二說皆可通。
3.      樊遲:樊須,字子遲,孔子弟子。
4.      御:駕御馬車。
5.      事:侍奉。
6.      葬:指父母的喪事。
7.      祭:祭祀父母。
8.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孔子弟子。
9.      是:只是說。
10.  養:養活。
11.  至於:就是。
12.  皆能有養:六畜犬馬須依賴人飼養才能養活。另一說是指犬馬也能養活自己的爹娘,但自然界之中並沒有這回事,故不取此說。
13.  何以:有甚麼。
14.  幾:微;輕輕地。幾,粤音基。
15.  諫:用說話去改正別人的行動。
16.  見志不從:見父母沒有聽從我們的想法。志,心意;想法。
17.  又敬不違:仍然保持尊敬之心但不冒犯他們。違,冒犯。
18.  勞而不怨。憂慮而不埋怨。勞,憂。怨,埋怨。

19.  一則以喜,一則以懼:漢代鄭玄對此句的解釋最為恰當:「見其壽考則喜,見其高壽則懼」,意指一方面見到父母高壽就滿心歡喜,一方面見到父母年紀大就心懷恐懼(恐怕他們會離開我們)

【語譯】
論孝
1.  孟懿子問孝的道理。孔子說:「孝就是不要違背禮節。」
樊遲替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說:「孟孫問我孝的道理,我回答他說不要違背禮節。」樊遲說:「這是甚麽意思呢?」孔子說:「父母在生時,要按禮節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後,要按禮節埋葬他們、祭祀他們。」
2.  子游問孝的道理。孔子說:「現在所說的孝,只是說養活父母。就是六畜犬馬也要人養活。如果不懷着敬意對待父母,那麽和養活犬馬又有甚麽分別呢?」
3.  孔子說:「侍奉父母,要婉轉地勸告他。見到父母沒有聽從我的想法,仍然保持尊敬之心但不冒犯他們,憂慮而不埋怨他們。」
4.  孔子說:「父母的年齡,不可不記掛。一方面為他們的高壽滿心歡喜,一方面為他們年紀漸大而心懷憂慮。」

(未完,待續)

文:廖sir、二喬工作室(中文教育)編輯部

請到二喬工作室面書讚好此文:

瀏覽二喬新設網頁,可獲取更多語文資訊:

二喬工作室,提供不同類型文字,助你增廣見識,擴闊眼界:
二喬通識閱讀http://2kiu-ls.blogspot.hk/
浪蕩天涯 尋覓桃源(旅遊消閒文字)http://2kiu-workshop-travel.blogspot.

2017年8月22日 星期二

文言指定篇章串講 : 論仁論孝論君子(2)



《論仁論孝論君子》(2)

【課文】
論仁
        1.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1;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3。」(〈里仁〉第四)
        2. 子曰:「富與貴4,是人之所欲5也;不以其道6得之,不處7也。 貧與賤8,是人之所惡9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10。君子去11仁,惡乎成名12?君子無終食13之間違仁,造次14必於是,顛沛15必於是。」(里仁〉第四)
        3. 顏淵16問仁。子曰:「克己復禮17為仁。一日18克己復禮,天下歸仁19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20?」顏淵曰:「請問其目21。」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22。」《顏淵》第十二

        4. 子曰:「志士23仁人,無求生以害仁24,有殺身25以成仁26。」《衛靈公》第十五


【注釋】
1.      約:窮困。
2.      仁者安仁:仁德的人長期實行仁德而心安。安,心安。
3.      知者利仁:有智慧的人認識到仁的好處而實行仁。知,通智。利,好處。
4.      富與貴:富是指錢財上的富有,貴是指崇高的社會地位。
5.      欲:同慾,喜歡、盼望。
6.      道:正道。指達致富貴或免去貧賤的正當道理。
7.      不處:不取。
8.      貧與賤:貧是指財政上的窮困,賤是指社會地位低下。
9.      惡:討厭、厭惡。
10.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不用正當的手段去掉貧賤,就不拋棄它。去,排除、拋棄,讀上聲,粤音許。歷來對這句解法有很多分歧,有人認為「得之」應作「去之」。有人認為這樣斷句較合理:「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有關解說可作參考。
11.  去:離開。
12.  惡乎成名:怎能成就他的名聲呢!惡,怎,粤音烏。成,成就。名,名聲。
13.  終食:一頓飯的時間。
14.  造次:倉卒之際。造,讀操去聲。
15.  顛沛:失敗挫折。
16.  顏淵:顏回,字子淵,孔子最看重的學生,不幸短命早逝。
17.  克己復禮:控制自己,循禮而行。克己:控制自身的私慾。復:依從。
18.  一日:一旦,有一天,這裏包含假設之意。
19.  歸仁:稱讚為有仁德的人。歸,稱讚。
20.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實踐仁德是靠自己,難道靠別人嗎?由,依靠。
21.  目:綱目、綱領。
22.  請事斯語矣:請求實行這番說話。斯,這。矣,句末助詞。
23.  志士:志於道的人;道,指服膺儒家學說的人。
24.  害仁:損害仁德。害,損害。
25.  殺身:犧牲性命。
26.  成仁:成全仁德。

【語譯】
論仁
1.  孔子說:「不仁的人不可以長久地處於窮困中,也不可以長久地居於安樂中。有仁德的人長期實行仁德而心安;有智慧的人認識到仁的好處而實行仁。」 
2.  孔子說:「富貴顯達是人人所盼望的,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不取。窮困低賤是人人所厭惡的,不用正當的手段擺脫它,不排取,君子離開了仁德,怎樣成就他的聲名呢?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離開仁德,倉卒之時如此,顛沛流離之時如此。」
3.  顏淵問仁的道理。孔子說:「克制自己的私慾,依循禮去行事,這就是仁了。有一天做到這樣,天下的人就會讚你是仁人。實踐仁德全憑自己,難道還靠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克己復禮的綱領。」孔子說:「不合禮的事情不看,不合禮的說話不聽,不合禮的說話不說,不合禮的事情不做。」顏淵說:「顏回雖然不聰敏,也會遵照老師的話去做。」
4.  孔子說:「志於道的人,不會為求生而損害仁德,只會犠牲性命來成全仁德。」

(未完,待續)

文:廖sir、二喬工作室(中文教育)編輯部

請到二喬工作室面書讚好此文:

瀏覽二喬新設網頁,可獲取更多語文資訊:

二喬工作室,提供不同類型文字,助你增廣見識,擴闊眼界:
二喬通識閱讀http://2kiu-ls.blogspot.hk/
浪蕩天涯 尋覓桃源(旅遊消閒文字)http://2kiu-workshop-travel.blogsp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