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日 星期五

指定文言篇章串講:廉頗藺相如列傳(6)



【文體介紹】
本篇屬史傳類文字。
《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由黃帝至漢武帝約三千年的史事;全書分「本紀」、「世家」、「列傳」、「書」、「表」五部份。本文選自「列傳」,是列敘歷史人物事跡的傳記,目的是凸顯所記載人物的操行功業,使留名於後世。如按類型劃分,傳可分為分傳、合傳、記傳、雜傳等類別,《廉頗藺相如列傳》屬合傳。
《史記》以描寫人物的生平為主,年代先後為副;這種寫作方式,開創了「紀傳體」述史的先河。《史記》以後,《漢書》、《後漢書》、《三國志》等均加以仿效,而紀傳體更成為唐代以後官史的主流。


【主旨】
本文透過藺相如和廉頗的史事,讚揚藺相如的「勇敢、機智、寬大」,和廉頗「勇於改過」的情操,展現兩人為國盡忠的高尚精神。


【文章分析】
內容分析
本文記述了廉頗與藺相如的事蹟,全文可分成三部分,當中包括「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現分述如下:
(1)   完璧歸趙(15)
身分地位
先交代兩位主角的出身,廉頗戰功赫赫,聞名國際(諸侯);藺相如出身寒微,只不過是宦官繆賢的食客(舍人)。身分的懸殊為兩人日後的衝突留下伏筆。
背景
趙國得到當時國際間公認的寶物和氏璧,秦國希望用十五座城池交換和氏璧。趙國朝廷陷於兩難之局:害怕被秦國欺騙,給和氏璧予秦國但又擔心秦國不守承諾不予十五座城;不給和氏璧予秦國又擔心秦兵入侵。趙王還未找到合適人選出使秦國。
相如初登政治舞臺
宦者令繆賢推薦他的舍人藺相如出使趙國,繆賢認為相如是有勇有謀之人。繆賢推薦相如的原因是有一次他犯了過錯,想逃亡往燕國,繆賢選擇逃往燕國的原因是在一次趙、燕的會議中,燕王曾向繆賢握手示好。相如解釋燕王向繆賢示好只不過是趙強燕弱,加上繆賢受趙王寵幸之故,假如繆賢逃亡往燕國,燕國害怕趙國強大,一定會捉拿繆賢歸趙。於是相如建議繆賢向趙王謝罪,結果趙王也赦免了他,從這件事可知道相如可擔當出使秦國的大任。
趙王召見相如,相如向趙王分析,假如不把和氏璧送給秦國,理虧的一方在趙國;假如送璧而秦不把十五座城給趙國,理虧的一方在秦國,兩者相較之下,情願秦國擔負理虧的責任。趙王認為相如分析合情理,於是委任他出使秦國。
章臺之會
這部分記述秦王和相如在章臺上各展其謀,互相角力。
秦王在章臺召見相如,態度傲慢,把和氏璧傳給下屬及妃嬪欣賞,而全無用十五座城交換的意思。於是相如欺騙秦王,指和氏璧有瑕疵並假意指示給秦王看,取回和氏璧後,相如威脅會和寶璧同歸於盡。相如進一步要求秦王齋戒五日,設九賓禮接待趙國使節,並落實把十五座城給趙國,他才會把和氏璧送給秦國。秦王答應了相如要求,並叫專職的官員打開地圖,表示秦國會把有關的十五座城送國趙國。相如估計秦國必定會違背承諾,不會把十五座城交換和氏璧,於是叫下屬靜靜地把和氏璧帶回趙國。
完璧歸趙
這部分記述相如坦誠已完璧歸趙,憑勇氣折服秦國君臣。
秦王齋戒五日後,設九賓禮接待趙國使節。相如在外交禮儀上贏回面子,便向秦王坦白承認已把和氏璧送回趙國。秦王和大臣既驚且怒,很多秦國大臣都想殺死相如,但秦王隱忍不發,還完成所有外交禮儀,可見他老謀深算的一面。
餘波未了
相如出使回國,趙王因為他沒有讓趙國受辱,功勞十分之大,封他為上大夫,這進一步為廉頗和相如的衝突埋下伏線。
完璧歸趙之後,秦國並沒有遵守承諾給與趙國十五座城,趙國也沒有送贈和氏璧給秦國。這場由和氏璧引起的外交風波,終致戰爭的爆發,秦國先後兩次向趙國發動戰爭。
(2)   澠池之會(69)
背景
秦王派使者到趙國,表示秦王希望和趙王在澠池修好。
由於秦國在外交會議中喜歡使詐和用武力,所以趙王不想成行。但廉頗、藺相如都認為趙王不出席會議,只會示人以弱。趙王最終決定出席會議,藺相如隨行。
臨行前,廉頗請求趙王,假如他赴約開會後三十日不能返回趙國,則請立太子為王,以免被秦國要脅。從中可見廉頗不是一介武夫,而是粗中有細,有勇有謀之人。
澠池之會
記述藺相如在會議中有勇有謀的一面。
秦王及他的大臣想借這次會議羞辱趙國,先是要趙王鼓瑟,並叫御史書寫:「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相如亦不甘示弱,上前用性命威脅秦王擊缻,秦王只好在極不情願之下擊缻,相如叫御史書寫:「秦王為趙王擊缻。」後來秦國大臣要求趙國用十五座城為秦王祝壽,相如反叫秦國送贈首都咸陽為趙王祝壽。總之,相如在澠池之會中應對得體,勇謀兼備,令趙國全不落下風,保全了趙國的面子。
(3)   負荊請罪(10-11)
猜忌
澠池之會後,趙王因為相如功勞大,晉升他為上卿,職位竟比廉頗還要高,結果引起廉頗的猜忌。廉頗認為藺相如只是憑口才立功,不及他攻城略地的功勞大,並指他出身寒微,因此以位居其下而感到羞恥。廉頗的猜忌回應了文章開首介紹廉、藺兩人的出身:一個是聞名諸侯的悍將,一個是宦官的食客;兩人地位懸殊,如今後者的職位竟在前者之上,這正正是廉頗心懷怨恨的原因。
衝突
廉頗向外宣稱,假如他見到相如,一定會羞辱他。面對廉頗的無理指責,相如採取逃避的做法,他稱病不上朝,望見廉頗的馬車也掉頭離開。相如的做法引起他門下食客的不滿,這些人認為相如過於怯懦。相如解釋不想和廉頗正面衝突的原因,並不是害怕廉頗,而是不想秦國有機可乘,希望做到先公後私。
和解
藺相如不計私人恩怨,廉頗自知理虧,於是肉袒負荊,兩人最終結成生死與共的好友。
  
   《廉頗藺相如到傳》全文甚長,下表臚列重點以方便同學溫習:
重點
提要
廉頗藺相如
廉頗
1.          出身
l   趙國名將,以勇敢聞名於諸侯,出身顯貴。
2.          性格
l   有勇有謀:以勇敢擅戰聞名,而且非徒具匹夫之勇;從澠池之會送別趙王、建議若趙王三十日內不返國,則立太子為王一事可知。
l   心胸狹窄:認為自己功勞大,不滿藺相如職位在己之上。
l   勇於改過:知道錯怪相如後,立刻負荊請罪
藺相如
1.          出身
l   宦官繆賢舍人,出身低下。
2.          性格
l   足智多謀:詐稱和氏璧有瑕疵,從秦王身上取回璧玉。
l   勇氣超凡:以死威脅秦王擊缻,挽回趙國面子。
l   先公後私:被廉頗羞辱而不報復,把國家的安危放在首位。
事件一:完璧歸趙
1.          背景
l   秦王欲以十五座城池換取趙國的和氏璧。
2.          經過
l   趙王欲找合適的人選出使秦國,宦官繆賢推薦了藺相如。
l   相如捧璧入秦,見秦王無意償城,便設計騙回和氏璧。
3.          結果
l   趙王認為相如有功,拜為上大夫。
事件二:澠池之會
1.          背景
l   秦報復「完璧歸趙」之辱,進攻佔領趙國領土,並提議秦趙二王在澠池相會。
2.          經過
l   趙王害怕,本不欲赴約;廉頗,藺相如認為應赴約,不應示人以弱。
l   廉頗約定趙王,若趙王三十日不還,則立太子為王。
l   秦王在會上欲羞辱趙王,相如憑其智勇為趙王解圍。
3.          結果
l   相如被封為上卿,職位在廉頗之上。
事件三:負荊請罪
1.          背景
l   廉頗不滿藺相如只憑口舌立功,而職位竟然在自己之上。
2.          經過
l   廉頗聲言要羞辱相如。
l   相如避見廉頗,以免和他衝突。
l   相如向舍人透露,並非害怕廉頗,而是因為「先國家之急而後私讎」才避見廉頗。
l   廉頗自知理虧,負荊請罪。
3.          結果
l   廉、藺結成刎頸之交。

(未完,待續)

文:廖sir、二喬工作室(中文教育)編輯部

請到二喬工作室面書讚好此文:

瀏覽二喬新設網頁,可獲取更多語文資訊:

二喬工作室,提供不同類型文字,助你增廣見識,擴闊眼界:
二喬通識閱讀http://2kiu-ls.blogspot.hk/
浪蕩天涯 尋覓桃源(旅遊消閒文字)http://2kiu-workshop-travel.blogspo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