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1日 星期日

指定文言篇章串講:唐詩三首之山居秋暝(1)



【導讀/背景】
《山居秋暝》的山居是指位於終南山(唐朝首都長安附近)的藍田輞川別業。
天寶三年(744),王維購得詩人宋之問故居藍田輞川別業。輞川的風景優美,勝景很多:華子岡、欹湖、竹裡館、柳浪、茱萸沜、辛夷塢……安史之亂期間,王維避不為官,長期居於此地。安史亂後,王維在輞川過着亦官亦隱的優遊生活,並以此地為背景寫下了很多優美的詩作,《山居秋暝》是其這段時間的代表作之一。

【作者】
王維(692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祖籍山西祁縣(今山西祁縣),父遷居蒲州(今山西永濟)。王維少年時很有抱負,曾到涼州邊塞一帶遊歷,寫下很多邊塞詩歌。唐玄宗開元九年(721年),王維考取進士,官大樂丞,因署中伶人舞黃獅子犯禁,牽連坐罪,謫濟州司倉參軍。天寶三年(744),購得詩人宋之問故居藍田輞川別業,他對這地方的山水風景深為鍾情。九年(750)春,丁母憂,居輞川。天寶十五年(756年),安祿山陷長安,亂軍脅迫王維為官,王維藉故不仕,隱居輞川。安史亂平,王維獲罪,後皇帝讀其《凝碧詩》,覺得他忠於唐室而赦免了他。後任太子中允,又調升至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王維晚年居輞川,過着亦官亦隱的生活,唐肅宗乾元二年(761)卒。
     王維精通詩書畫,號稱三絕。書畫方面,他擅畫山水人物,為「南宗」畫派之祖。詩歌方面,其詩模山範水,細緻入微,故蘇軾謂:「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王維精通佛學,通解禪意,詩中每滲透佛理,後人尊稱「詩佛」。

【江海寄餘生】
傳統文人的歸隱之風

中國文化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儒家思想主張濟世,孔子說:「學而優則仕。」(《論語•子張》)讀書人學有所成去當官,這是傳統的觀念。可是我們翻看歷史,又會發覺有不少文人放棄為官,他們選擇了歸隱之路,寄情於山水田園之間,這是為甚麼呢?
第一類是借歸隱而求名求利的人,古代的人視隱者為清高的人,因此有一批人會故意歸隱山林表示自己不慕名利。唐代的盧藏用可說是這類人物的代表,他因為不受朝廷重用,遂決定隱居長安附近的終南山以示清高,這種自抬身價的做法果然湊效,結果他被朝廷召入宮中任要職。盧藏用的故事就是成語「終南捷徑」的典源,從這故事可見確有一些人借隱居自抬身價。
當然借歸隱而求名利的不是主流,這類人也為世人所不恥,而更多的隱者是因為不想和黑暗的政局合流,最終選擇了歸隱之路。孔子說:「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論語泰伯》)意思是政府循正道而行,就出來為官濟世;政府倒行逆施,則隱居不仕。和儒家打對枱的道家,其代表人物莊子曾表示寧願「曳尾於塗中」(見《莊子秋水》。莊子以楚國神龜的故事為喻,表示情願在泥沼中拖着尾巴爬行也不做廟堂上的神龜,暗示他厭棄當官),可見人各有志,不是每個讀書人都想當官。受儒道思想的影響,不少讀書人在亂世中都選擇歸隱之路,在山林田園中過活,總好過同流合污,晉代的陶淵明可說是當中的代表人物。還有明末清初的學者,例如顧炎武、黃宗羲、魏禧等人,他們寧棄功名富貴,也要堅守原則,堅決不肯為清廷效勞,而選擇了隱居之路。
第三類是在仕隱之間舉棋不定的人,《山居秋暝》的作者王維可說是代表人物。王維早年信佛,早已有出世的想法,曾於唐玄宗開元年間有一段短時間隱居,其後又再出仕。安史之亂時王維曾被脅迫作偽官,幸他曾作《凝碧詩》表示對唐室忠心才免受懲處,但從此以後他更嚮往山林間的生活,並常在自己購入的輞川別業中生活,到去世前幾年索性在此地隱居。除了王維外,宋代的蘇軾也有類似想法,蘇軾為官經常得罪別人,致令他經常遭到貶謫,他曾有「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臨江仙》)之嘆,渴望退出仕途,隱居山林之心躍然紙上;不過話雖如此,蘇軾的下半生仍在官場中打滾,並未真正的退下來。內心企慕隱居山林,但又未能立刻放棄為官濟世的想法,這是古代文人對歸隱的另一種態度。

(未完,待續)

文:廖sir、二喬工作室(中文教育)編輯部

請到二喬工作室面書讚好此文:
https://www.facebook.com/yikiuworkshop/
瀏覽二喬新設網頁,可獲取更多語文資訊:
http://2kiuworkshop.wixsite.com/home

二喬工作室,提供不同類型文字,助你增廣見識,擴闊眼界:
二喬語文隨筆http://2kiu-language.blogspot.hk/
二喬通識閱讀http://2kiu-ls.blogspot.hk/
浪蕩天涯 尋覓桃源(旅遊消閒文字)http://2kiu-workshop-travel.blogspo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