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4日 星期二

指定文言篇章串講:出師表(2)



出師表 (2)

【五倫之首】
君臣關係的極致
「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這五種關係古稱之為「五倫」,五倫之中,公認以「君臣」關係最難維持,原因不難理解,因為君主有無上權力,可操控臣子的生死,若有不合,臣子輕則丟官,重則人頭落地,漢高祖、明太祖大殺開國功臣的例子,相信同學不會陌生。然則君臣不協,責任盡是在君主?那又未必,歷史上也有一些見利忘義,向君主倒插一刀的大臣,例如明代的洪承疇,兵敗松山降清,明思宗還以為他以身殉國,在太廟為他痛哭,其實洪承疇早已暗地降清。試想想明思宗知道這位信任的大臣掉轉槍頭為敵人賣命時,他內心有何感受呢?
那麼歷代有沒有君臣關係和睦的例子?當然有,可是並不多,就算胸襟廣闊如唐太宗,視丞相魏徵為身邊的一塊明鏡,也曾多次對這位曾下田耕作的老翁動過殺機(「誓殺此田舍翁」),幸好唐太宗情緒智商比很多君主高,每次到最後關頭都打消了殺這位老頭子的念頭,但從中可見君臣之間確難和睦相處。
要數歷代最完美的君臣關係,當然非劉備和諸葛亮莫屬。諸葛亮才能在劉備之上,更比他的兒子劉禪才高百倍,但從來不會讓人覺得功高震主;劉備亦深知自己的才能不如諸葛亮,但他由始至終對這位「臥龍」推心置腹,從無猜忌。君臣之間,和衷共濟,甚至延續到下一代,這種完美的君臣關係足以垂範後世。
劉備和諸葛亮為君臣關係樹立了完美典範,當中反映了君臣關係不是單向而是雙向的。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指做君要似一個君,做大臣要似一個大臣。最妙的是齊景公的回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論語‧顏淵》)齊景公是個昏庸之君,但他卻明白一個大道理,君臣關係是雙向的,如果君主不做好本份,臣子自然會胡來。由此我們可以了解到劉備和諸葛亮能和衷共濟的原因,就是劉備對諸葛亮是百分百的信任,亦無半點猜忌,故此打動了天賦過人的諸葛亮,終其一生,竭盡所能為君為國效力,所以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這並非空話,而是肺腑之言。補充一點,一般人認為劉備「三顧草廬」,諸葛亮為報答知遇之恩(當然包括此元素),所以甘心為劉氏父子效犬馬之勞。以上是片面之見,諸葛亮為劉氏盡忠,是衷心感激劉備的真誠信任,而非單單因為劉備「慧眼識英雄」。
有人可能會說,今天已無皇帝,再談君臣關係已無必要。但筆者卻持不同的看法,君臣雖然已消失,但類近於君臣的關係,如領導者和人民,上司和下屬,不是依然存在嗎?在這個重利輕義的世代,是否仍需要像劉備和諸葛亮一樣,多點真誠、多點無私呢?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兩者的關係應是雙向而非單向的!口口聲聲強調人民、下屬要忠於自己的人,可有想過自己對人民、下屬是否赤心一片呢?還是「律人以嚴,律己從寬」呢?片面要求別人忠貞,而自己不做好本份,冀求劉備與諸葛亮兩者的和諧關係出現,不是奢求嗎?

(未完,待續)

文:廖sir、二喬工作室(中文教育)編輯部

請到二喬工作室面書讚好此文:

瀏覽二喬新設網頁,可獲取更多語文資訊:

二喬工作室,提供不同類型文字,助你增廣見識,擴闊眼界:
二喬通識閱讀http://2kiu-ls.blogspot.hk/
浪蕩天涯 尋覓桃源(旅遊消閒文字)http://2kiu-workshop-travel.blogspo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