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長的暑期即將完結,同學應收拾假期時輕鬆的心情,為來年的課程作好準備,特別是升讀中六的同學,距離2018的文憑試尚有幾個月時間,大家應加倍用功。
2018年的閱讀卷加入指定文言篇章部分,雖只佔閱讀卷的30分,但筆者早和大家說過,不要小看這30分,當中對大家在閱讀卷取得好成績是非常重要一環。筆者和二喬工作室的編輯,為方便同學溫習指定文言篇章,特推出「文言指定篇章串講」系列,希望有助同學溫習。
《論仁論孝論君子》(1)
【導讀/背景】
《論語》是反映孔子思想的主要典籍和依據。《論語》的作者並非孔子,亦非成於一人之手,而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對孔子言行的記錄。
《論語》以語錄和對話的形式寫成,全書共二十篇,各篇一般以首章的首數字為篇名。範文所選的「論仁、論孝、論君子」,集合《論語》中各章與仁、孝、君子等相關內容而組成。
【論語簡介、孔子生平及其思想】
聖賢之道
甲、儒學入門經典──《論語》簡介
孔子是儒家學說的奠基者,但終其一生,孔子並沒有留下任何著作,我們要了解孔子的思想,需從其他典籍入手。其中《論語》一書,詳盡地記錄了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說話,通過這些簡潔的話語,除了令我們領略到這位哲人的處世之道外,也能較有系統地去了解孔子所建立的儒家思想在倫理、政治、教育等方面的主張。
論語的名稱
根據近代學者楊伯峻分析:「『論語』的『論』是『論纂』的意思,『論語』的『語』是『語言』的意思……」(見楊氏所編《論語譯注》)「論纂」有編輯集合之意,即是把孔子和弟子的說話編輯集合起來。因此,《論語》的內容除孔子的說話外,也夾雜弟子的對答,且多是片言隻語,各章不相連貫。
論語的篇目
《論語》共二十篇,先別為:學而、為政、八佾、里仁、公冶長、雍也、述而、泰伯、子罕、鄉黨、先進、顏淵、子路、憲問、衛靈公、季氏、陽貨、微子、子張、堯曰,由第一至第二十,每篇取首二或三字(子曰除外)作篇名,有關篇名沒有甚麼特別意思。
論語的編者
那麼《論語》是誰人的作品?歷來有不同的說法,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並非孔子所作。其中較流行的說法是孔子的弟子所編,有份參與編寫的又不局限於一人;另一說法是孔子的再傳弟子所編,其中以曾子(曾參)及有子(有若)所編的可能性較大,因為在《論語》中,除孔子稱「子」外,只有曾子和有子稱「子」,而子是先秦時代對男性的尊稱,因此有學者推斷是二人的學生為表示對老師尊重,在編寫《論語》時以「子」稱呼二人。無論如何,有一點何以肯定,《論語》並非一人一時之作。
論語的文字
《論語》編成的年代,中國文字由原始階段漸步入成熟期,《論語》的文字雖然質樸,但我們仍可窺見其文采豐贍之處,例如比喻生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晝夜」(《子罕》第九),多用排偶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公冶長》第五),活用對比手法:「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里仁》第四)。《論語》的用詞,豐富了中文的詞彙,其表達手法,對後世文學發展有着正面的影響。
乙、孔子生平簡介及其儒學思想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孔子生平簡介
孔子,名丘(前551-前479年),字仲尼,春秋中期魯國人。孔子的先祖原本是宋國貴族,後因宋國內亂而出奔至魯國,並在魯國定居。孔父叔梁紇,在七十二歲時娶顏徵在,後生下孔子,孔子三歲時叔梁紇卒,由孔母撫養成人。孔子自小愛弄禮器及立志向學,曾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為政》第二)。孔子博學,在魯國頗有名氣,而他也很有抱負,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為。當時魯國的政治形勢複雜,魯國諸侯大權旁落,政權落入三桓手中(魯國大夫: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孔子自覺在魯國難有出路,曾到齊國尋求出仕的機會,惜齊景公沒有重用他,於是又返回魯國。直至五十一歲時,孔子出任中都宰,後來又任司空、大司寇行攝相事之職。孔子在魯國當政期間,百業興旺,男女別途,路不拾遺,但孔子的執政引起齊國不安,齊國向魯國贈送女樂文馬予魯定公,令魯定公不理朝政,而孔子和季桓子也因墮三都的問題而有爭拗。魯定公十年(前500年),魯定公與季桓子故意「不致膰俎」(分祭肉)給孔子,暗示孔子要離開,於是孔子和其弟子離開魯國。其後十四年,孔子曾到衛、宋、陳、蔡等國,可惜皆不受重用,且其中歷盡不少艱辛,歷史上美其名為「周遊列國」。公元前484年,孔子重回魯國,專心設壇講學,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終年七十三歲。由於孔子在中國文化中有崇高的地位,歷代的讀書人奉孔子為聖人,尊稱孔子作「至聖」,歷代帝皇亦不斷追加孔子封號,如「至聖先師」、「大成至聖先師文宣王」等。
儒學的核心:仁與禮
孔子是儒家學說的奠基者,仁、禮是他學說的重心。他認為春秋時代禮樂崩壞,故此政局動蕩,道德淪喪,恢復周代的禮制,維持人與人的道德規範是孔子的理想,因此孔子主張「克己復禮」(《顏淵》第十二),意指克制個人私慾,使自己言行合於禮,便可佞達致仁。至於仁,是孔子的獨有主張,簡言之就是「愛人」(「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見《顏淵》第十二)。而愛人應由自己最親的人做起,故孔子特別強調「孝」,先「孝敬」雙親,再推而廣之,由親及疏,以致愛天下的人和物。
政治主張
在政治上,針對春秋時篡弒頻仍之事,孔子主張正名,認為「名不正則言不順」,而國君要做回國君的本份,大臣也要做回大臣的本份。另外統治者應該講信用和施行德治,統治者有崇高的操守,人們自然會支持擁戴(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見《為政》第二)。
推行普及教育
教育上,孔子是普及教育的推行者,「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述而》第七),束脩是指十條肉乾,只要帶同十條肉乾,孔子便會收這人為學生。另外他主張啟發的教育,並以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作為教學的內容,可見他的教育並不局限於學術上,而是非常全面。因材施教,是孔子教育理念的重要一環,例如弟子同樣問仁,孔子的答案均有不同,原因是孔子按弟子的資質能力而給與不同的答案。孔子和學生保持亦師亦友的關係,為後世的師友關係樹立了良好典範,因此後世尊稱孔子為萬世師表。
(未完,待續)
編者案 : 同學要讀通《論仁論孝論君子》,大家要對孔子的思想有概略的認識,所以別以為以上的資料沒有用,當中可讓大家對仁、孝等觀念有更透徹的認識。
編者案 : 同學要讀通《論仁論孝論君子》,大家要對孔子的思想有概略的認識,所以別以為以上的資料沒有用,當中可讓大家對仁、孝等觀念有更透徹的認識。
文:廖sir、二喬工作室(中文教育)編輯部
請到二喬工作室面書讚好此文:
瀏覽二喬新設網頁,可獲取更多語文資訊:
二喬工作室,提供不同類型文字,助你增廣見識,擴闊眼界:
浪蕩天涯 尋覓桃源(旅遊消閒文字)http://2kiu-workshop-travel.blogspo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