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日 星期三

2025年中學文憑試中國語文卷一課外文言解說-《資治通鑑》、《滹南遺老集》(文字版,附語譯及注釋)

 【考材原文】

考材第一則記述安史之亂時,張巡、許遠守睢陽城一事。第二則是後世學者王若虛對張巡、許遠兩人的評價。

第一則:

尹子奇(1)久圍睢陽(2),城中食盡,議棄城東走,張巡、許遠謀,以為:「睢陽,江、淮之保障,若棄之去,賊必乘勝長驅,是無江、淮也。且我衆飢羸,走必不達。古者戰國諸侯,尚相救恤,況密邇羣帥(3)!不如堅守以待之。」茶紙既盡,遂食馬;馬盡,羅雀掘鼠;雀鼠又盡,巡出愛妾,殺以食士,遠亦殺其奴;然後括城中婦人食之,繼以男子老弱。人知必死,莫有叛者,所餘才四百人。

司馬光《資治通鑑》摘錄

第二則:

或問張巡、許遠如何。曰:「忠矣,然而未仁。殺一不辜而得天下,仁者不為,守一城而食人三萬口,其忍為之乎?寧使賊殺,豈容自食?故予嘗謂,其死節之名固千古不可磨,而食人之罪亦萬劫不能滅也。」或曰:「為己則不可,為國何害?」曰:「為己與為國等耳,天下只有一個是(4)。」或又曰:「圖大事者不顧其小。」曰:「守城之事小,食人之事大,三萬口之命,而謂之小事,何邪?使江、淮果由此而保,亦不足道,況其未必哉。為巡等計,可走則走,不可則戰,戰不勝而死之,足以塞為臣之責矣。國之存亡,付之天可也。蓋當時公論亦多尤(5)之。李翰輩(6)曲為辨說,詎能服人之心?」

王若虛《滹南遺老集》摘錄

編案:第一則作者司馬光為北宋著名政治家、歷史學家;《資治通鑑》為司馬光的歷史鉅著。第二則作者王若虛為金朝中後期人,金國滅亡後隱居不仕,有《滹南遺老集》傳世。


【注釋】

(1)  尹子奇:安史賊兵之主帥。

(2)  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市,唐代時為戰略重鎮,安史亂軍如能攻取睢陽,便能進一步攻掠江(長江)、淮(淮河)以南的土地,所以下文說「賊必乘勝長驅,是無江、淮也。」(參看附圖)

(3)  密邇羣帥:指鄰近睢陽的將領。案胡三省《通鑑》注是指張鎬、尚衡、許叔驥等將領。邇,近。

(4)  是:正確。其意是指世間判定對錯的標準應該是一致的,不能因為個人和國家而有所不同,是故譯文譯作「天下的公理是一致的」。

(5)  尤:怪責。

(6)  李翰:城破後,張巡、許遠殉國,時人褒貶不一。李翰為張巡立傳,力陳其功德及反駁批評。案:李翰為唐代著名文人,與張巡是同時代人物。



【語譯】

第一則

尹子奇長期圍困睢陽城,城中糧食耗盡,將士們商議棄城向東撤走。張巡與許遠謀劃,(兩人均)認為:「睢陽城是長江、淮河一帶的屏障,如果棄守撤離,賊人必定乘勝長驅直進,這就等於拱手讓出江、淮地區。況且我軍將士飢餓衰弱,即使撤退也難以成功突圍。古代戰國的諸侯,尚且懂得互相援救,更何況(現今)密集在附近的各路將帥呢!不如堅守城池等待援軍。」當茶葉、紙張都被吃盡後,就開始宰殺戰馬充飢;戰馬吃光後,便張開網捕捉鳥雀、挖掘鼠洞作為糧食;等到鳥雀老鼠也吃盡了,張巡獻出自己寵愛的侍妾,殺死分給將士食用,許遠也殺了自家奴僕;接着搜盡城內的婦女給軍人吃,接下來輪到老弱男子。民眾明都知道必死,但沒有人叛變,(城破時)只剩下四百多人。

第二則

有人問如何(評價)張巡、許遠。我會說:「他們忠烈,但算不上仁德。殺害一個無辜的人而取得天下,仁者不會這樣做;為守護一座城池而吃掉三萬民眾,他們怎能忍心做出這種事情呢?寧可讓叛賊殺害百姓,怎能容忍己方吃人呢?所以我曾經說,他們堅守氣節的美名固然千秋萬代不可磨滅,但吃人活命的罪孽也是歷經萬世不能洗刷的。」

有人會這樣說:「假如是為自身私利當然不可取,但若果是為國家盡忠又有甚麼壞處呢?」回答說:「為私利與為國家在本質上是一樣的,天下的公理是一致的。」

又有人會這樣說:「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回答說:「守城的事只是小節,但吃人的事關係重大。三萬條人命卻說是小事,這是什麼道理?即使真能因此保住江、淮地區,也不值得稱道,何況結果還未必如此。試為張巡等人設想,能撤退就該撤退,不能夠的話就奮戰到底,戰敗而殉國,這已足夠盡到臣子的職責了。國家的存亡,交給天命就可以了。其實當時的輿論也多對此事有所非議。李翰這群人勉強替他們辯解,又怎能令人心服呢?」

2025年1月6日 星期一

楊利成老師文選(15) - 不可取代的美

【前言】

不經不覺,楊利成老師離開大家已有三年。楊老師擔任「二喬工作室」顧問多年,他不像某些機構的掛名顧問,而是身體力行,對我們多所提點,匡正謬誤,閒來亦為我們撰寫篇章以饗後學。可惜二喬編輯部往往以太深奧不合中學生閱讀為由,每把文章束之高閣。

良師遠去,方知我們當初的決定甚為不當,如今我們重新整理楊老師的文字以供大眾瀏覽,希望能對後學有所裨益。從文章中可見老師治學之嚴,下筆之縝密。

楊老師的教誨與點撥,吾等永誌不忘。最後,謹以此系列的文章永懷老師的大德。



不可取代的美

美醜都是抽象的概念。如何把抽象的概念化為具體的描述,就是文學的功能。現在,有人認為文字的表達仍不夠直接,認為影像更能充分表達;索性把影像取代了文學。

《詩經.衛風.碩人》描寫美女,有「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句子。這裏全用比喻,用具體的事物,概括了抽象的美麗。且讓我們看看比喻的事物:

柔荑:初生的茅芽,色白且柔嫩。比喻雪白而柔軟的手。

凝脂:凝固的油脂。比喻皮膚的嫩滑。

蝤蠐;天牛的幼蟲,身長而色白。比喻頸項修長而白。

瓠犀,瓠,葫蘆瓜。犀瓠,葫蘆瓜瓜子。比喻牙齒排列整齊而潔白。

螓:蟬的一種。首,呈方形。比喻額頭方廣。

蛾眉:蛾的觸鬚。比喻眉毛長而纖細。

這幾句說話,清朝經學家姚際恒在《詩經通論》中,歎為「千古頌美人者,無出其右。」真是大言欺人啊!試想想將茅芽、油脂、天牛幼蟲、葫蘆瓜子、蟬頭、蛾鬚,全放在女子的面上,真是會變成美女嗎?也夠駭人了。其實,比喻也需要想像;不是實物併湊。否則,就變成煮鶴焚琴了。影像雖然直接清楚,但扼殺了聯想的空間。所以,畫家筆下、伶人扮演的林黛玉,都不是讀者心中的林黛玉形象,就是這個道理。文學是不可取代的。如果以為影像可以取代文學的話,無疑是癡人說夢的了。

案:文章標題為二喬工作室所加。文字由本工作室編輯,如有錯漏責任在本工作室。


楊利成老師文選(14) - 李延年「佳人歌」賞析

【前言】

不經不覺,楊利成老師離開大家已有三年。楊老師擔任「二喬工作室」顧問多年,他不像某些機構的掛名顧問,而是身體力行,對我們多所提點,匡正謬誤,閒來亦為我們撰寫篇章以饗後學。可惜二喬編輯部往往以太深奧不合中學生閱讀為由,每把文章束之高閣。

良師遠去,方知我們當初的決定甚為不當,如今我們重新整理楊老師的文字以供大眾瀏覽,希望能對後學有所裨益。從文章中可見老師治學之嚴,下筆之縝密。

楊老師的教誨與點撥,吾等永誌不忘。最後,謹以此系列的文章永懷老師的大德。



佳人歌1

李延年 

北方有佳人2,絕世3而獨立4

一顧5傾人城6,再7顧傾人國。

8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

  

【註釋】                         

1. 佳人歌:本詩引自《漢書》,本無篇名。現據陳仁子《文選補遺.卷三十五》作〈佳人歌〉。

2. 佳人:美人。

3. 絕世:超越世俗。

4. 獨立:無與倫比。

5. 顧:回望。

6. 傾城:令到城邦動亂。《詩經.大雅.瞻卬》:「哲婦傾城。」意思是:深謀遠慮的女子會擾亂朝政,傾覆國家。

7. 再:第二次。

8. 寧:難道。

意譯】

北地有一位美人,她的美貌真是世間罕有,無與倫比的。祇要她回頭一望,就能夠令到整個城邦為之騷動。若是回頭再望,整個國家都會為之瘋狂傾覆了。難道,我不知道她可以令到國家覆亡的嗎?祇不過,這樣美貌的女子,真是世間罕有,難得一遇啊!

【賞析】

    這篇可算是我國最早而又最成功的行銷廣告了。游說,其實也是推銷技巧。在我國發展得很早,春秋戰國時已經很流行了。游說的原則和技巧,韓非子在〈說難〉一文中,有詳盡的討論。首先指出游說的困難,不在於自己的口才高明與否,而在於如何了解游說對象的心理,然後用我的說詞去打動他。如果游說的對象在博取高名,而游說者卻用利益去勸說他,他就會認為你品德低下而鄙視你了。如果游說的對象志在圖利,而游說者卻用博取高名去勸說他,他就會認為你不切實際,一定不會錄用你了。如果游說人君,就更加困難。人君所說的和所想的,往往表裏不一。若是捉錯用神,或說穿了他心底的意願;不但得不到任用,甚至招致殺身之禍哩。

  李延年究竟用甚麼方法,一闋三言兩語的短歌,就使自命神武英明,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為之動心,為之信服。辦法很簡單,其實也沒有甚麼特別的辦法,祇是完全掌握了漢武帝的心理罷了。漢武帝後宮佳麗三千,將美人說得如何美貌動人,也不能立刻引起武帝的注意,打動武帝的心意。如果不斷地描述如何標緻可人,反而使人覺得自吹自擂,徒惹嚕囌討厭。武帝的自信自大,李延年就看準了這點。所以不說如何美貌動人,反而說這動人美貌是會傾家亡國的。如此,則挑動了武帝好勝逞強的心理,你說常人會傾家亡國,我就偏偏異乎常人。我不但不會家亡國破,而且更可以宜家宜室。如此一來,漢武帝就不自覺地墮入李延年的說話圈套,李延年的妹妹就順理成章地得到武帝的寵幸。李延年可算是古往今來最成功的推銷員了。

案:文章標題為二喬工作室所加。文字由本工作室編輯,如有錯漏責任在本工作室。


2025年1月3日 星期五

【指定範文速遞】六國論速遞1及2(內容重點及寫作技巧) (youtube版)

 



【影片簡介】

2段短片為大家複習《六國論》的內容重點及寫作技巧:精準分析文章重點,剖析文章的寫作技巧(特別針對文章的論證手法),有助各位準考生更輕鬆面對公開試。

2024年12月9日 星期一

楊利成老師文選(13) - 古代的雨具和釣具

 【前言】

不經不覺,楊利成老師離開大家已有二年多。楊老師擔任「二喬工作室」顧問多年,他不像某些機構的掛名顧問,而是身體力行,對我們多所提點,匡正謬誤,閒來亦為我們撰寫篇章以饗後學。可惜二喬編輯部往往以太深奧不合中學生閱讀為由,每把文章束之高閣。

良師遠去,方知我們當初的決定甚為不當,如今我們重新整理楊老師的文字以供大眾瀏覽,希望能對後學有所裨益。從文章中可見老師治學之嚴,下筆之縝密。

楊老師的教誨與點撥,吾等永誌不忘。最後,謹以此系列的文章永懷老師的大德。

古代的雨具和釣具

古代的雨具  

蓑衣是用棕鬚編織而成,用來避雨,分作上、下兩件。如下圖:



我國在周代就有蓑笠的記載。《詩經.小雅.無羊》:「爾牧來思,何蓑何笠。」何,即「荷」字,音「賀」。戴著的意思。整句的意思是:「你戴著竹笠,披著蓑衣,看守著你的牛羊。」唐代張志和《漁父詞》:「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是傳誦的名句。

古代的釣具

我國早期是用竹子做釣竿的。《詩經.衛風》就有「藋籊竹竿,以釣於淇」的句子。說明至少在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已經用細細的竹竿,在淇水水濱釣魚了。此外,還有用荊條作為釣竿的。《列子.湯問》記載「詹何以獨繭絲為綸,芒鍼為鉤,荊篠為竿」。荊條的彈性和軔性都不如竹竿,所以應用不廣。

  帶卷線器的「車竿」,最早見於唐代。陸龜蒙〈釣車篇〉:「得樂湖海志,不厭華舟小。月中拋一聲,驚起灘上鳥。」就是寫垂釣者拋竿釣魚的情景。有卷線器的車竿,大抵見於宋代。宋代名畫家馬遠畫的〈寒江獨釣圖〉(編案:參考附圖),釣者手持的釣竿,就是帶卷線輪的釣竿;與現在的釣竿,極為相似。那麼,帶卷線輪的魚竿,至少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了。

馬遠〈寒江獨釣圖〉


案:文章標題為二喬工作室所加。文字由本工作室編輯,如有錯漏責任在本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