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不經不覺,楊利成老師離開大家已有三年。楊老師擔任「二喬工作室」顧問多年,他不像某些機構的掛名顧問,而是身體力行,對我們多所提點,匡正謬誤,閒來亦為我們撰寫篇章以饗後學。可惜二喬編輯部往往以太深奧不合中學生閱讀為由,每把文章束之高閣。
良師遠去,方知我們當初的決定甚為不當,如今我們重新整理楊老師的文字以供大眾瀏覽,希望能對後學有所裨益。從文章中可見老師治學之嚴,下筆之縝密。
楊老師的教誨與點撥,吾等永誌不忘。最後,謹以此系列的文章永懷老師的大德。
劉向《說苑.卷十一.善說》有以下一段關於《越人歌》(《越人歌》的賞析,詳見「楊利成老師文選」18)的文字:
襄成君始封之日,衣翠衣,帶玉劍,履縞舄,立於流成水之上,大夫擁鐘錘縣,令執桴號令,呼誰渡王者於是也?楚大夫莊辛過而說之,遂造託而拜謁,起立曰:「臣願把君之手,其可乎?」襄成君忿然作色而不言。莊辛遷延沓手而稱曰:「君獨不聞夫鄂君子皙之汎舟於新波之中也?乘青翰之舟,極𦲸芘,張翠蓋而挹犀尾,班麗褂衽,會鍾鼓之音畢。榜枻越人擁楫而歌,歌辭曰:「濫兮抃草濫予,昌枑澤予,昌州州,堪州焉乎,秦胥胥,縵予乎,昭澶秦踰,滲惿隨河湖。」鄂君子皙曰:「吾不知越歌,子試為我楚說之。」於是乃召越譯。乃楚說之曰:「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頑而不絕兮,得知王子。(編案:《玉臺新詠》省略「蒙羞被好兮」四句,詳情請參考楊利成老師文選18)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說君兮君不知。」於是鄂君子皙乃揄修袂行而擁之,舉繡被而覆之。
以上文字據趙善詒《說苑疏證》
中文是言、文不合一的。絕對不是現在的人所謂「我手寫我口」。口說的,是口頭語,是方言;方言隨著地域不同而各異,語音、詞彙,都各自不同。用文字將語言直接表述出來,就好像這篇浙江話歌詞一樣:「濫兮抃草濫予,昌枑澤予,昌州州,堪州焉乎,秦胥胥,縵予乎,昭澶秦踰,滲惿隨河湖。」你看得明嗎?我國文化,能夠突破時空的限制,可作橫面的伸展,縱線的承傳。完全有賴標準穩定的書面語 -「文言」- 以先秦兩漢文字為藍本的文言。
二十世紀初,開始用語體代替文言,用口頭說話代替書本文字,標準開始紊亂了。接著而來的,就要統一口頭語,消滅方言,使大家說的和寫的都沒有分別。普通話成為標準語之後,地區方言,就變成荼毒語文的洪水猛獸,要除之而後快了。所以,學習中文,不再從書本中學習了,而是從生活語言中學習了。可以看電影、看相聲、看話劇來學習普通話,來學習中文了。將學習口語,等同於學習中文;將學習普通話,等同於學習中文;是基本的認知錯誤。南轅北轍,怎樣可以提高國文水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