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日 星期五

楊利成老師文選(11) - 談酒旗

 【前言】

不經不覺,楊利成老師離開大家已有二年多。楊老師擔任「二喬工作室」顧問多年,他不像某些機構的掛名顧問,而是身體力行,對我們多所提點,匡正謬誤,閒來亦為我們撰寫篇章以饗後學。可惜二喬編輯部往往以太深奧不合中學生閱讀為由,每把文章束之高閣。

良師遠去,方知我們當初的決定甚為不當,如今我們重新整理楊老師的文字以供大眾瀏覽,希望能對後學有所裨益。從文章中可見老師治學之嚴,下筆之縝密。

楊老師的教誨與點撥,吾等永誌不忘。最後,謹以此系列的文章永懷老師的大德。



談酒旗

       酒旗的名稱很多,以其布質而言,稱酒旆、野旆、酒幔、幌子等;以顏色而言,稱青旗、素簾、翠簾、彩幟 等;以用途而言,又稱酒標、酒榜、酒望、酒招、簾招、招子、望子等。

       酒旗的歷史,可遠溯先秦。《韓非子.外儲說》云:「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謹,為酒甚美,懸幟甚高。」「懸幟」,即懸掛酒旗。

       酒旗大致可分三類:一是象形酒旗,以酒壺等實物、圖畫為特徵;二是標誌酒旗,即旗幌及晚上燈幌;三是文字酒旗,以文字甚至對子等。

       酒旗可算是最古老的廣告,大致相當於現在的招牌、燈箱或霓虹燈之類。在酒旗上署上店名,或懸於店鋪之上,或掛在屋頂房前,或另立望杆。酒旗隨風飄展,以作招徠顧客。開始營業,有酒可賣,便高懸酒旗;若無酒可售,就收下酒旗。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云:「至午未間(大概現在上午十一時至下午三時之間),家家無酒,拽下望子。」所謂「望子」,就是酒旗。宋詩僧參寥子《秋江》詩云:「赤葉楓林落酒旗,白沙洲渚陽已微。數聲柔櫓蒼茫外,何處江村人夜歸。」就是寫傍晚夜歸,酒家也落旗了。宋代畫師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就畫了汴京市上的各式酒旗了。

 

案:文章標題為二喬工作室所加。文字由本工作室編輯,如有錯漏責任在本工作室。

楊利成老師文選(10) - 南朝真的有「四百八十寺」嗎?

 【前言】

不經不覺,楊利成老師離開大家已有二年多。楊老師擔任「二喬工作室」顧問多年,他不像某些機構的掛名顧問,而是身體力行,對我們多所提點,匡正謬誤,閒來亦為我們撰寫篇章以饗後學。可惜二喬編輯部往往以太深奧不合中學生閱讀為由,每把文章束之高閣。

良師遠去,方知我們當初的決定甚為不當,如今我們重新整理楊老師的文字以供大眾瀏覽,希望能對後學有所裨益。從文章中可見老師治學之嚴,下筆之縝密。

楊老師的教誨與點撥,吾等永誌不忘。最後,謹以此系列的文章永懷老師的大德。


南朝真的有「四百八十寺」嗎?

  「南朝四百八十寺」(編者案:詩句出自杜牧《江南春》,可參看楊老師杜牧《江南春》賞析一文),是否詩人誇張?據《洛陽伽藍記》,從漢末到西晉,全國祇有佛寺四十二所。到了南北朝,崇尚佛教,廣建佛寺。梁武帝時,建康的佛寺,就有五百餘所,各地合有二千八百四十六所。同期北魏,奉佛教為國教,大建佛寺。洛陽的佛寺,有一千三百六十一所,各地共有一萬三千七百二十七所。到了北齊,全國寺院,多達三萬多所。詩人所說,還遠不及實際的數目哩!

    杜牧詩喜用數字。數字本是抽象的,但杜牧往往運用抽象的數字,去表達具體而豐富的感情。例如:「夾岸垂楊三百里,只應圖畫最相宜。自嫌流落西歸疾,不見東風二月時。」(〈隋堤柳〉)描畫了江水延綿,垂楊無際的春日美景;對照出自己的落寞孤獨。「漢宮一百四十五,多下珠簾閉瑣窗。」(〈村舍燕〉)「三十六宮秋夜深,昭陽歌斷信沉沉。」(〈月〉)「不用憑欄苦回首,故鄉七十五長亭。」(〈題齊安城樓〉)「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寄揚州韓綽判官〉)無論是三十六或是一百四十五,無論是七十五或是二十四,都是言殿宇之眾,歌臺之盛,故鄉之遙,以托一己之孤。所以言千里之地,四百八十之寺,都是借數字之多,言江南之繁華盛貌而已。

最早的佛寺形式,是窣堵波(亦作「窣堵坡」, 梵語stūpa),即是佛塔。例如河南登封嵩嶽寺塔,塔在北魏正光四年(523年)建成,為十五層密簷磚塔,用泥漿砌成,底層十二面,每面砌出角柱和塔形佛龕,尚有天竺餘風。後逐漸演變為殿閣式。再由以塔為中心,變為中軸線上的前塔後殿;隋唐以後,成為宮殿布局。由於帝王奉佛,佛寺建築,也參照了宮殿的豪華富麗,金碧輝煌。布局上融合了帝王苑囿,構成佛寺園林。寺以地勝,地以寺傳,成就了「名山古剎」。例如泉州開元寺、建康同泰寺(南京雞鳴寺)、杭州靈隱寺,都是千年古剎。至於山西五臺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四川峨嵋山,更是佛教的四大名山。

案:文章標題為二喬工作室所加。文字由本工作室編輯,如有錯漏責任在本工作室。

楊利成老師文選(9) - 杜牧「江南春」賞析

 【前言】

不經不覺,楊利成老師離開大家已有二年多。楊老師擔任「二喬工作室」顧問多年,他不像某些機構的掛名顧問,而是身體力行,對我們多所提點,匡正謬誤,閒來亦為我們撰寫篇章以饗後學。可惜二喬編輯部往往以太深奧不合中學生閱讀為由,每把文章束之高閣。

良師遠去,方知我們當初的決定甚為不當,如今我們重新整理楊老師的文字以供大眾瀏覽,希望能對後學有所裨益。從文章中可見老師治學之嚴,下筆之縝密。

楊老師的教誨與點撥,吾等永誌不忘。最後,謹以此系列的文章永懷老師的大德。


江南春

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1四百八十2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註釋】

1.  南朝:南朝(420- 589),是東晉王朝滅亡之後,建立於南方的四個朝代的總稱。就是宋(420-479)、齊(479-502)、梁(502-557)、陳(557-589)四代。此時,南北分裂。北方則有北魏(439-534)、西魏(534-556)、東魏(534-550)、北齊(550-577)、北周(577-581)等朝代,合稱為「南北朝」。

2.  十:明朝,楊慎《升庵詩話》云:「十字平音。」並舉唐詩:「三十六所春宮殿,一一香風透管絃。」又:「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又:「春城三百九十橋,夾岸朱樓隔柳條。」陳郁云:「十當為諶也。謂之長安語音。律詩不如此,則不叶矣。」則知唐人讀「十」字為平聲,今人仄讀;可見古今音變,亦不必泥古也。

【意譯】

         千里江南,萬樹鶯啼,綠葉叢叢,紅花簇簇。傍水的村落,依山的城郭,迎風的酒旗,惱人的風情;金粉繁華,薰人欲醉。淡煙疏雨,隱藏了崇山峻嶺,隱含了亭臺樓閣,隱約了水遠山長;莊嚴古剎、清淨浮圖,舞榭歌臺、啼紅柳綠,編織了一段六朝錦繡、一幅六朝煙水  

【賞析

  情感是抽象的,難以描畫的。描畫抽象的情感,最好用具體的景物。寫景方法,有王國維《人間詞話》所謂「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二法。「有我之境」,見作者的主觀感情,即是「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例如歐陽修「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是因我之悲傷,淚眼看花,淚眼問花,我因何而悲?花亦因我而悲,花更不忍我之悲,不忍我之問,飛過秋千,離我而去。是詩人悲傷,花亦是悲傷;這就是所謂「有我之境」。「無我之境」,則不見作者的感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例如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作者祇是將景物,客觀呈現;並無說出自己的主觀感情,究竟是悲是喜,含蓄不露。讀者透過閱讀理解,進入作者的內心世界,與詩人共喜共悲。這是讀書的樂趣,亦是批評家最欣賞的寫作手法。本詩四句寫江南景色,煙雨晴雲,酒旗佛塔,就供給讀者無窮的聯想空間了。

案:文章標題為二喬工作室所加。文字由本工作室編輯,如有錯漏責任在本工作室。


2024年10月21日 星期一

楊利成老師文選(8) - 「文憑試精讀 達理指定文言範文」跋

 【前言】

不經不覺,楊利成老師離開大家已有二年多。楊老師擔任「二喬工作室」顧問多年,他不像某些機構的掛名顧問,而是身體力行,對我們多所提點,匡正謬誤,閒來亦為我們撰寫篇章以饗後學。可惜二喬編輯部往往以太深奧不合中學生閱讀為由,每把文章束之高閣。

良師遠去,方知我們當初的決定甚為不當,如今我們重新整理楊老師的文字以供大眾瀏覽,希望能對後學有所裨益。從文章中可見老師治學之嚴,下筆之縝密。

楊老師的教誨與點撥,吾等永誌不忘。最後,謹以此系列的文章永懷老師的大德。

「文憑試精讀 達理指定文言範文」跋

子夏嘗問,如之何可以為民之父母,夫子教之以五至三無。五至者,志之所至,詩亦至焉;詩之所至,禮亦至焉;禮之所至,樂亦至焉;;樂之所至,哀亦至焉。是以哀樂相生,原出禮樂;禮樂之教,肇自情志。情志者,人性之大本,教育之根源。學者為學,乃學做人。人格既立,始可為政,可以化人。而其始也,必先志道求學。禮記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然後能致五至,然後能天下治。詩云:弛其文德,協此四國。王道之化,目視之而不見,耳聽之而不聞,志氣塞乎天地之間,是謂三無之行。三無者,無聲之樂,無體之禮,無服之喪。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之意也。

徵諸教育,求之本書,亦有三無。無標榜。讀書明理,自知愛己愛人,愛人如己;所謂高尚情操,呼囂口號,大言欺人而已。無剿說。時下諸書,或取諸網上資源,或剿竊大陸教本,百犬吠聲,調亂無簧。無盲從。蓋學者無識,是非不分,譬如矮子看戲,何曾見得,只管隨人,短長任說。是書能藥學者廢疾。或曰:科舉之書,可傳耶?朱子集注四書,何嘗不是五百年科舉之書。隨珠荊璧,精光內斂,萬世不掩。意內言外,得魚忘荃,言者所以在意,剩祿功名, 得意而忘者矣。能讀此書者,能知書中意,必傳矣,不朽矣,願附驥尾。楊利成跋。庚子臘月(編案:2020年12月)

案:原文見於「文憑試精讀 達理指定文言範文」(藍出版,2021年),原編題為「後記」,今依老師原文更題為「跋」。


2024年10月18日 星期五

楊利成老師文選(7) - 四鰓鱸魚與「蓴鱸之思」

 【前言】

不經不覺,楊利成老師離開大家已有二年多。楊老師擔任「二喬工作室」顧問多年,他不像某些機構的掛名顧問,而是身體力行,對我們多所提點,匡正謬誤,閒來亦為我們撰寫篇章以饗後學。可惜二喬編輯部往往以太深奧不合中學生閱讀為由,每把文章束之高閣。

良師遠去,方知我們當初的決定甚為不當,如今我們重新整理楊老師的文字以供大眾瀏覽,希望能對後學有所裨益。從文章中可見老師治學之嚴,下筆之縝密。

楊老師的教誨與點撥,吾等永誌不忘。最後,謹以此系列的文章永懷老師的大德。


古人誤以為四鰓的松江鱸魚

四鰓鱸魚

松江鱸魚,舊籍以松江北門秀野橋下之鱸魚為最佳,餘皆不及,是以名傳。秀野橋下鱸魚之所以珍貴,原因有二:一為肉嫩味鮮,一為四鰓,是魚中極品。

  關於鱸魚的記載,最有名的是《後漢書.左慈傳》的故事:

(左慈)嘗在司空曹操坐,操從容顧眾賓曰:「今日高會,珍羞略備,所少吳

松江鱸魚耳。」放(左慈字元放)於下坐應曰:「此可得也。」因求銅盤貯水,

以竹竿餌釣於盤中,須臾引一鱸魚出。操大拊掌笑,會者皆驚。操曰:「一魚

不周坐席,可更得乎?」放乃更餌鉤沈之,須臾復引出,皆長三尺餘,生鮮可

愛。

即是後來《三國演義》記異人左慈,當著曹操面前,在許昌魏王宮池內,釣出鮮活的松江四鰓鱸魚,即席烹煮的故事來源。踵事增華,成為四鰓鱸魚而已。

  松江鱸魚,長不過尺,重不過斤。所謂「四鰓」,其實不然;實與常魚無異,祇具二鰓。由於在二鰓的鰓孔前,各有一呈鰓狀的凹陷,與鰓孔之形狀相似,乍看極似真鰓,歷來說為「四鰓」,以此傳奇。

  松江鱸魚的烹調方法,亦頗特異。為保持鮮美,不以刀割腹,祇用竹筷,從魚口插進魚腹,取出內臟,洗淨後放回腹中。投入湯中烹煮,久煮不老,保持鮮美。

蓴鱸之思

  與鱸魚有關的一個成語,叫「蓴(音純)鱸之思」,表示厭倦羈旅,懷念故鄉的意思。故事與張翰有關,見《晉書.張翰傳》及劉義慶《世說新語》。張翰字季鷹,吳郡人(即今江蘇)。永寧元年(301),齊王冏辟為大司馬東曹掾,官洛陽(即今河南)。翌年,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蓴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意思是說,人生在世,最重要是稱心愜意;何必為求取名位官爵,而離鄉別井,羈留在幾千里外的地方做官呢!於是就辭官而返歸故鄉。

  張翰是江蘇人,懷念家鄉,時刻都想著家鄉的美食:蓴菜羹、鱸魚膾。所以,蓴鱸之思」,就是懷念故鄉的意思。後世亦傳張翰有《思吳江歌》,曰:「秋風起兮佳景時,吳江水兮鱸魚肥;三千里兮家未歸,恨難得兮仰天悲。」都是借秋風鱸魚,表達對家鄉的思念。

案:文章標題為二喬工作室所加。文字由本工作室編輯,如有錯漏責任在本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