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
師說
古之學者1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2、受業3、解惑4也。人非生而知之者5,孰6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7也,固8先乎吾,吾從9而師之10;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11道也,夫庸知12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13,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14!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15也遠矣,猶且16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17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18;是故聖益聖,愚益愚19,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20!
愛21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22也則恥師焉,惑23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24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25,或不焉26,小學而大遺27,吾未見其明28也。
巫醫29、樂師,百工30之人,不恥相師31;士大夫32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羣聚而笑33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34也,道35相似也。位卑則足羞36,官盛則近諛37。」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38,今其智乃反不能及39,其可怪也歟40!
聖人無常師41,孔子師郯子42、萇弘43、師襄44、老聃45。郯子之徒,其賢46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4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48於弟子;聞道49有先後,術業有專攻50,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51,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52,皆通習53之;不拘於時54,學於余,余嘉55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56之。
據馬通伯《韓昌黎文集校注》卷一
【注釋】
1. 學者:求學的人。與今日指學識淵博或有專精學問的用法不同。
2. 傳道:傳授儒家的聖賢之道。道,指儒家的道理。
3. 受業:講授專業知識。受,同「授」,傳授學術知識。業,泛指古代經、史、諸子之學及古文寫作。
4. 解惑:解答疑難。惑,疑難。
5. 人非生而知之者:意指人並非與生俱來便了解知識。語本《論語•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孔子認為有一類天資過人,一出生便了解知識,但另有一些人是要通過學習才能了解知識。韓愈在這裏指出沒有「生而知之」這類人,一定要通過學習才能獲取知識。
6. 孰:誰。
7. 聞道:意指認識儒家的聖人之道。語本《論語•里仁》:「朝聞道,夕死可矣。」。聞,聽見,引伸為懂得。道,指儒家的聖人之道。
8. 固:本來,當然。
9. 從:跟隨。
10. 師之:以他為師
11. 師:效法、學習。
12. 庸知:豈知、怎知。庸,豈。
13. 無貴無賤:不論尊貴或低下。無,不論,和《出師表》的「事無大小」中的「無」用法一樣。貴,尊貴。賤,低下。
14.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從師學習的風尚已經失傳了一段日子。師道:從師學習的風尚。久,一段長時間。
15. 出人:超越他人。
16. 猶且:尚且。
17. 下:低於,作動詞用。
18. 恥學於師:以跟隨老師為恥。恥,作動詞用,指以作某某事為恥。
19. 聖益聖,愚益愚:博通事理的人更加博通事理,愚昧的人更加愚昧。聖,可指德行高尚或博通事理,這裏宜解作博通事理。益,更加。
20. 其皆出於此乎:大概都是由於這個原因吧?其,大概。出,由於。
21. 愛:疼愛。
22. 身:自身。
23. 惑:奇怪。
24.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教他們讀書和學習句子。授,教授。習,學習。句讀,也叫句逗。古代稱文辭意盡處為句,語意未盡而須停頓處為讀(逗);句為圈,逗為點。古代書籍上沒有標點,老師教學童讀書時要進行句逗的教學。讀,讀作逗。
25. 或師焉:有的人向老師請教。或,有的人。焉,句末助詞,無義,粤音言。
26. 或不焉:意指有疑難不明白,卻不句老師請教。注意這幾句的句式應為:「句讀之不知,或師焉;惑之不解,或不焉」,韓愈故意把句式倒置。
27. 小學而大遺:小的地方懂得學習而遺漏了大的地方。
28. 明:明智。
29. 巫醫:古代用祝禱、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藥物醫治疾病為業的人,連稱為巫醫。古人視巫醫為低下職業。
30. 百工:泛指從事工藝的人。
31. 不恥相師:不認為互相學習拜師學藝是羞恥的事。
32. 士大夫:讀書為官的人。
33. 笑:取笑。
34. 彼與彼年相若:他們的年齡差不多。彼,他們,前一個彼指老師,後一個指學生。年,年齡。相若,差不多。
35. 道:這裏指學問修養。
36. 位卑則足羞: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十分羞恥。卑,地位低下。足,非常。
37. 官盛則近諛: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則近於阿諛奉承。阿諛:討好上意,苟合奉迎。諛,粤音余。
38. 君子不齒:地位高的人不屑和他們一起。君子,古代有兩層意思,一是指地位高的人,一是指品德高的人。這裏用前一種意思,意指士大夫。不齒:不屑與之同列,表示鄙視。齒,原指年齡,也引伸為排列。幼馬每年生一齒,故以齒計馬歲數,也用來借指人的年齡。
39.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現在他們的見識反而不如巫醫等人。智,見識。乃,竟。
40. 歟:感歎詞,用法和白話的「啊」字相若。歟,粤音如。
41. 聖人無常師:意指聖人甚麼東西都學習,所以沒有固定的老師。語本《論語‧子張》:「子貢曰……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子貢說孔子沒有甚麼地方不學,所以沒有固定的老師!
42. 郯子:春秋時代郯國君主,據說孔子曾向他請教古代少昊氏以鳥名官的事。郯,粤音譚。
43. 萇弘:周敬王大夫,精通音樂,據說孔子曾向他請教古樂之道。萇,粤音長。
44. 師襄:魯國樂官,孔子跟他學習瑟及琴。
45. 老聃:李耳,即老子,據說孔子向他問禮。聃,粤音擔。
46. 賢:才智。
47. 三人行句:這句截取自《論語‧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大意是三個人一起,一定有可供自己效法學習的地方。
48. 賢:勝過,和上文的賢意思不同。
49. 聞道:領會道理。
50. 術業有專攻:學業有專門研究。術業,學業。專攻,專門研究。
51. 李氏子蟠:李蟠,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進士。
52. 六藝經傳:六藝,指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儒家經典。經:六經本文。傳:注解經典的著作。
53. 通習:通曉熟習。
54. 不拘於時:不受時俗所拘束。拘,拘束、限制。
55. 嘉:讚許。
56. 貽:贈送,粤音兒。
【語譯】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需要老師。老師是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決疑難問題的人。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哪個人是沒有疑惑的呢?心中有疑惑,卻不跟從老師學習,他的疑惑就始終不能解決了。
年長過我的人,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拜他為師;年輕過我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學習,把他當作老師。我學習的是道理,哪裏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論地位顯貴、還是地位低下,不論年長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可歎啊!從師學習的風尚已經失傳了一段日子。想要人們沒有疑惑也是很難的啊!古代的聖人,他們的智慧,遠遠地超過一般人,尚且跟從老師學習。現在的人,他們跟聖人相比,相差實在太遠了,卻以跟隨老師為恥。所以,博通事理的人就變得更加博通事理,愚昧的人就變得更加愚昧。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這個原因吧!
喜愛自己的孩子,都會選擇老師教導他們。他們自己(編者案:指士大夫)卻以從師學習為恥,這真是奇怪啊!孩子的老師,教他們讀書學習句子,並不是我所說的給人傳授道理、給人解釋疑惑的老師。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決,有的人會向老師求教,有的卻不向老師學求教。在小的地方懂得學習而遺漏了大的地方,我實在看不出他們明智之處!
巫醫,樂師、工匠,不認為互相學習拜師是羞恥的事。在士大夫這群人中,如果有人稱人家為老師,稱自己為學生,就會有人一起取笑他們。問問嘲笑的原因,他們就說:「他們年齡相差不多,學問修養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會感到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於阿諛奉承。」唉!從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復由此可知了。巫醫、樂師、工匠這類人,士大夫是不屑與他們為伍的;但是士大夫的見識反而不及他們。真是奇怪吧!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經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等人,他們的才智及不上孔子。孔子說:「三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值得我去學習效法的地方。」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勝過弟子。領會道理有先有後,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專門研究,(事情)就是這樣罷了。
李蟠,十七歲,愛好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學習過了。他不受時俗所拘束,走來向我學習。我讚許他能遵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特別寫了這篇《師說》送贈給他。
(未完,待續)
文:廖sir、二喬工作室(中文教育)編輯部
請到二喬工作室面書讚好此文:
瀏覽二喬新設網頁,可獲取更多語文資訊:
二喬工作室,提供不同類型文字,助你增廣見識,擴闊眼界:
浪蕩天涯 尋覓桃源(旅遊消閒文字)http://2kiu-workshop-travel.blogspo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