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3日 星期一

楊利成老師文選(5) - 劉邦的眼淚

 【前言】

不經不覺,楊利成老師離開大家已有二年多。楊老師擔任「二喬工作室」顧問多年,他不像某些機構的掛名顧問,而是身體力行,對我們多所提點,匡正謬誤,閒來亦為我們撰寫篇章以饗後學。可惜二喬編輯部往往以太深奧不合中學生閱讀為由,每把文章束之高閣。

良師遠去,方知我們當初的決定甚為不當,如今我們重新整理楊老師的文字以供大眾瀏覽,希望能對後學有所裨益。從文章中可見老師治學之嚴,下筆之縝密。

楊老師的教誨與點撥,吾等永誌不忘。最後,謹以此系列的文章永懷老師的大德。


劉邦的眼淚

       《大風歌》最早收錄在《史記》中。透過背景的描述,可以更深入理解這首詩的意思以及劉邦當時的心情。 

十三年,十月。高祖還歸,過沛,留。置酒沛宮,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縱酒,

發沛中兒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擊,自為歌曰:「大風起兮

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兒皆和習之。高祖

乃起舞,慷慨傷懷,泣數行下。(《史記.高祖本紀》)

 

  這段文字的意思,大概是這樣的:

       漢十三年,十月,劉邦因討伐英布時中箭,負傷返回長安。途中,路過家鄉沛縣,就留下來。在沛縣的官廳上,大排筵席。把當年的老朋友、地方長老、以及後生小子,全數邀請過來,飲酒作樂。並且又徵召了沛縣青年,有一百二十人之多,由專人教授他們唱歌,歌頌這位同鄉,曾經是他們的亭長,如今已經是君臨天下的皇帝。酒筵一直都在熱烈的氣氛下進行,當大家飲到興高采烈的時候,劉邦拿起了,一手按絃,一手用竹尺敲擊,高聲唱了一首自己作的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又指使唱歌的青年一起和唱。劉邦一時興奮極了,意氣昂揚,走開了座位,當眾跳起舞來。大樂之餘,竟一時感觸,掉下眼淚來了。

劉邦的眼淚,因何而來?那怕要回顧劉邦的半生歷史,才會明白。劉邦自沛縣起兵後,至今轉戰十四年:入咸陽、降子嬰、戰垓下、敗項羽,建立帝國。不久,分封各地的異姓藩王:臧荼、陳豨、韓信、彭越、英布,相繼造反;征戰再起。最終發覺祇有用劉家子孫為屏藩,才得安枕;要全部封賜親子,才可確保萬全。現在看見鄉親的熱情,帶著英布的箭傷;桑梓的親情,征戰的困苦,一下子湧上心頭,不禁悲從中來,掉下英雄之淚。

  劉邦的箭傷,不斷惡化(編案:箭傷惡化的原因很可能是傷口受細菌感染)。終於半年後,翌年四月,在長安長樂宮駕崩。這首詩可以說是劉邦晚年充滿矛盾的心聲了。

【附錄】:文化常識之「

是古代常用的樂器。樂器與樂譜,現在都已失傳了。根據顏師古的說法:「形如小瑟而細頸,以竹擊之。」的外形,似琴似箏,有十三條絃。演奏時,左手按絃的一端,右手執竹尺擊絃發音。

出土的


 案:文字由本工作室編輯,如有錯漏責任在本工作室。

2024年9月21日 星期六

楊利成老師文選(4) - 漢高祖(劉邦)《大風歌》賞析

 【前言】

不經不覺,楊利成老師離開大家已有二年多。楊老師擔任「二喬工作室」顧問多年,他不像某些機構的掛名顧問,而是身體力行,對我們多所提點,匡正謬誤,閒來亦為我們撰寫篇章以饗後學。可惜二喬編輯部往往以太深奧不合中學生閱讀為由,每把文章束之高閣。

良師遠去,方知我們當初的決定甚為不當,如今我們重新整理楊老師的文字以供大眾瀏覽,希望能對後學有所裨益。從文章中可見老師治學之嚴,下筆之縝密。

楊老師的教誨與點撥,吾等永誌不忘。最後,謹以此系列的文章永懷老師的大德。


  大風歌1

漢高祖(劉邦)

大風起兮2雲飛揚,

威加海內3兮歸故鄉,

4得猛士兮守5四方。

【註釋】

1.大風歌:《史記.樂書》稱這篇歌辭為〈三侯之章〉(侯,即是兮)。梁朝《昭明文選》選錄這詩,題作〈漢高帝歌〉。到了唐朝,歐陽詢編《藝文類聚》收錄作〈大風歌〉。 宋代郭茂倩《樂府詩集》沿用下來,流行至今。

2.兮:語助詞。用於句中或句末,不會用於句首。

3.威:威嚴,威儀。加:施諸,置諸。海內:四海之內。

4.安:疑問副詞。怎麼,怎樣。

5.守:戍守,防衛。


【意譯】

天上翻起了大風啊!白雲好像雪花飛揚,又好像波濤洶湧啊!一時聚合,一時分散,變幻莫測的啊!一個風起雲湧的世代,還有甚麼令人高興興奮的事?莫過於將割據戰爭的紛亂局面,全部收拾;一統天下,大權盡握;然後回到家鄉,光宗耀祖了。世上所有祟拜豔羨的目光,都集中在我一個人的身上來了。但是,又有誰了解我內心的煩惱呢?現在,擁有了這片廣大的國土,要找幾多忠心英勇的將士來為我守護,真是使人費煞思量啊!

  

【賞析

  劉邦性格粗鄙,不喜歡文墨。一時高興,唱起歌來,完全是真情的流露。文字毫無修飾,說話直率而肆無忌憚。能夠使人感動,就是因為情真。所以,文字首要的任務是「真」。真實的景物,真實的感覺,真實的說話。如果沒有了真,一切的花言巧語,說得天花亂墜,都是軟弱無力的。

  其次,本篇雖然祇得短短三句,但結構嚴密,情感抑揚起伏;精神飽足,有一波三折的姿態。首先以眼前景色,引發動機。見到的是無邊天際,萬里雲飛的遼闊高遠,可見胸中涵蓋的廣大,所以前人有「〈大風〉之壯,冠絕千古」的讚美語。至於所見之景,與所抒之情,也要關連,不致不著邊際。天上的風雲幻變,不正是世局變幻的寫照嗎?接著下來,順理成章地說:一手平定天下的痛快,富貴還鄉的興高采烈。雖然粗鄙,不夠典雅,不夠高調;但是人之常情,說得直截了當。說盡了人人心中的情,而又不是人人口中敢說的話。自古以來的大人物,面對群眾,都是說一大堆為國家貢獻,為人民服務;甚至當個地方小官,也滿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諾言。戳破了一切政治語言的虛偽,自然大快人心。最後,由目前的快樂,轉入內心的憂慮:域外有匈奴的侵襲,國內有功臣的謀反,朝上有權力的未均,宮中有太子的荏弱。如何穩定萬世江山,確是使人憂心忡忡。內心的憂鬱,卻用豪情壯語表達。王者的胸襟氣度,完全顯露出來了。


案:文章標題為二喬工作室所加。文字由本工作室編輯,如有錯漏責任在本工作室。


2024年9月6日 星期五

楊利成老師文選(3) - 七夕,乞巧節的來源與民間風俗

 【前言】

不經不覺,楊利成老師離開大家已有二年多。楊老師擔任「二喬工作室」顧問多年,他不像某些機構的掛名顧問,而是身體力行,對我們多所提點,匡正謬誤,閒來亦為我們撰寫篇章以饗後學。可惜二喬編輯部往往以太深奧不合中學生閱讀為由,每把文章束之高閣。

良師遠去,方知我們當初的決定甚為不當,如今我們重新整理楊老師的文字以供大眾瀏覽,希望能對後學有所裨益。從文章中可見老師治學之嚴,下筆之縝密。

楊老師的教誨與點撥,吾等永誌不忘。最後,謹以此系列的文章永懷老師的大德。


七夕,乞巧節的來源與民間風俗


七夕,一個現已淡忘的傳統節日。遠在先秦時代,已有織女星與牽牛星的描述。《詩經.小雅.大》:「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睨彼牽牛,不以服箱。」說織女一夜七移,祇有西向而無來回;不像織布機的梭子,一來一往,就織出文采交錯的布帛。至於牽牛,卻不能負重拉車。將天上的星星,作擬人的聯想。到了漢代,〈古詩十九首〉更作人性化的想像,不是說星,而是寫人了:「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出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眽眽不得語。」但是,仍然未形成牛郎織女,七夕鵲橋相會的神話。直至東漢末,故事才逐漸形成:「牛女為夫婦,七月七日得一會同也。」(唐朝,李善《文選註》引魏,曹植《九詠注》)又豐富了鵲橋環節:「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唐朝,韓鄂《歲華紀麗》引東漢,應劭《風俗通》)。六朝以後,成為家傳戶誦的故事;再發展為社會的風俗了。

由七夕的傳說,發展至乞巧的風俗:女子在七月初七晚上,向織女七姐獻祭,並結綵樓,預備黃銅製成的細針(七孔針),以五色細線,對月迎風穿針,穿進了為之得。祈求心靈手巧、獲得美滿姻緣。就是「乞巧」的來源。這個風俗,可探源自梁朝,宗懍《荊楚歲時記》:「是夕,人家婦女結綵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鍮石為針,陳几筵酒脯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喜,通「蟢」字。蟢子,即蜘蛛。)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此後,各地都有不同的七夕乞巧風俗了。現在約略說說廣州的風俗:

直至半個世紀前,廣州西關一帶仍然盛行「拜七姐」;香港二三十年前,也極盛行。婦女會先在六月份,將稻穀、麥粒、綠豆等,浸在瓷碗裡發芽。七夕之夜,在廳堂中擺設八仙桌,陳設各式花果製品及女紅(紅,音工。即「工」字。)巧物,大顯巧藝。此外,少女還要盡情梳妝打扮,以此來寄托「嫁個如意郎君」的美好願望。清朝詩人汪侖〈羊城七夕竹枝詞〉:「繡闥瑤扉取次開,花為屏障玉為臺。青溪小女藍橋妹,有約會宵乞巧來。」就是描寫這個情景了。

 案:文字由本工作室編輯,如有錯漏責任在本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