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1日 星期三

孔子世家新譯(附詳註、題解)


#2014DSE#中國語文#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考評局

香港中學文憑試選用年份:2014
作者/編者:司馬遷
篇名:史記孔子世家
出處:《史記》卷第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中華書局,1959)

【題解】
「世家」是《史記》中專門記錄諸侯事跡的體例。孔子不是諸侯,但司馬遷覺得孔子有教化育人之大功,所以把孔子的事跡列入「世家」。
選文節錄自《史記孔子世家》,當時孔子和他的弟子流落於陳蔡兩國之間,陳蔡兩國的大夫派人斷絕他們的糧食,不少門人因而病倒;在困境之下,孔子的弟子不免沮喪。文中通過孔子和三位弟子(子路、子貢、顏淵)的對話,帶出「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君子縱是失意,仍應堅守原則的主題。

【原文】
孔子遷123三歲,吳4伐陳5。楚救陳,軍6于城父7。聞孔子在陳蔡之閒8,楚使人聘9孔子。孔子將往拜禮10,陳蔡大夫謀曰:「孔子賢者,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疾11。今者久留陳蔡之閒,諸大夫所設行12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國也,來聘孔子。孔子用於楚13,則陳蔡用事14大夫危矣。」 於是乃相與15發徒役16圍孔子於野。不得行,絕糧。從者病,莫能興17。孔子講誦弦歌不衰18。子路慍19見曰:「君子亦有窮20乎?」孔子曰:「君子固窮21,小人窮斯濫矣22。」
子貢色作23。孔子曰:「賜,爾24以予25爲多學而識之者26?」曰:「然。非與?」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貫之27。」
孔子知弟子有慍心,乃召子路而問曰:「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28。吾道非邪29?吾何爲於此?」子路曰:「意30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31。意者吾未知32邪?人之不我行也33。」孔子曰:「有是乎!由34,譬使仁者而必信35,安有伯夷、叔齊36使37知者而必行,38有王子比干39?」
子路出,子貢入見。孔子曰:「賜40,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邪? 吾何爲於此?」子貢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41夫子。夫子蓋少貶42焉?」孔子曰:「賜,良農能稼43而不能爲穡44 良工能巧45而不能爲順46。君子能脩47其道,綱而紀之,統而理之48,而不能爲容。今爾不脩爾道而求爲容。賜,而志不遠49矣!」
子貢出,顔回50入見。孔子曰:「回,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邪?吾何爲於此?」顔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51,夫子推而行之52,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夫道之不脩也,是吾53也。夫道既已大脩而不用,是有國者之醜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孔子欣然54而笑曰:「有是哉顔氏之子!使55多財56,吾爲爾宰57。」
於是使子貢至楚。楚昭王興師迎孔子,然後得免58
據中華書局《史記》卷第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

*紅字2013年文憑試所問的字詞。

【注釋】
1.      遷:流離。
2.      于:同「於」。
3.      蔡:春秋時代位於晉、楚之間的小國,位於今河南上蔡一帶。
4.      吳:春秋後期興起的大國,位於今江蘇一帶。
5.      陳:春秋時期的小國,位於今河南開封以東、安徽亳州一帶。
6.      軍:作動詞用,屯兵。
7.      城父:地方名,在今安徽亳州一帶。
8.      閒:同「間」。
9.      聘:以禮徵聘。
10.  拜禮:拜謝。
11.  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疾:諷刺譏評的都說中了諸侯的弊病。刺譏,諷剌譏評。疾,毛病。
12.  設行:所作所為。
13.  孔子用於楚:孔子受楚國所重用。
14.  用事:當權執政。
15.  相與:相互、一起。
16.  徒役:服役的人。
17.  興:站立。
18.  不衰:沒有減退。
19.  慍:埋怨,粤音穩。
20.  窮:困厄。
21.  君子固窮:君子困厄時仍有所堅持。固,堅持。
22.  小人窮斯濫矣:小人困厄時就會大失方寸。濫,失當。
23.  色作:變臉色。
24.  爾:你。
25.  予:同「余」,我,讀亦作余。
26.  與:同「歟」,句末助詞,嗎。粤音如。
27.  予一以貫之:我的思想把握事物共通之理,再加以融會貫通。貫,融會貫通。
28.  匪兕匪虎,率彼曠野:語出《詩經•小雅•何草不黃》。意指不是犀牛不是老虎,卻帶着你們流落在曠野之中。匪,通「非」,不,讀亦作非。兕,犀牛,粤音自或似。率,帶。
29.  吾道非邪:我的信念不正確嗎。道,指思想、學說、信念(譯文以信念作翻譯)。邪,通「耶」,嗎;讀亦作耶。
30.  意:推測、估計。
31.  人之不我信也:別人不信任我們。「人之不我信也」乃「人之不信我也」的倒裝。
32.  知:通「智」,智慧、智謀;讀亦作智。
33.  人之不我行也:別人不依從我們的路線。行,路線、主張;這裏作動詞用,即依從我的路線。「人之不我行也」乃「人之不行我也」的倒裝。
34.  由:即子路。子路,姓仲,名由,子路(或季路)是他的字。
35.  譬使仁者必有信:假使仁德的人一定得到別人信任。譬,假使。
36.  伯夷、叔齊:古代孤竹國的兩位王子,德行高潔,因反對周武王用以暴易暴的方法推翻商紂,兄弟兩人隱居於首陽山中,寧死也不接受周朝的俸祿,最後餓死山中。
37.  使:假使。
38.  安:豈、怎麼。
39.  比干:商紂叔父,因勸諫紂王勿行暴政而遭剖心。
40.  賜:即子貢。子貢,姓端木,名賜,子貢是他的字。
41.  容:接納。
42.  蓋少貶:何不略略減損。子貢的意思是叫孔子稍微降低他的道德標準。蓋,同「盍」,何不;粤音合。少貶,略略減損。
43.  稼:耕作;粤音價。
44.  穡:收成;粤音式。
45.  巧:精妙的技藝。
46.  順:順如人意。意指良工雖有高超的技藝,他的製成品未必能滿足每個人的想法。
47.  脩:同「修」,修練;研習。
48.  綱而紀之,統而理之:意指把自己的思想和信念梳理,讓它變得有條理。
49.  遠:遠大。
50.  顏回:即顏淵。顏回,字子淵。
51.  雖然:縱使如此。
52.  推而行之:顏回的意思是孔子把自己的思想推廣而施行。
53.  醜:羞恥。
54.  欣然:喜悅的樣子。
55.  爾:你。
56.  多財:非常富有。
57.  宰:管家。
58.  得免:得以逃避。

【語譯】
孔子流離於蔡國三年,吳國攻打陳國,楚國救援陳國,屯兵於城父。(楚國)聽到孔子在陳、楚兩國邊境之中,楚國派人去聘用孔子,孔子打算應聘而前去拜謝,陳、蔡兩國的大夫就商議說:「孔子是位賢能的人,凡他所諷刺譏評的都說中了諸侯的弊病。如今他長留在陳、蔡之間,各位大夫的所作所為都不合乎仲尼的想法。現在的楚國是個強大的國家,來到禮聘孔子;(如果)孔子受楚國所重用,那麼陳蔡兩國當政的大夫就危險了。」於是他們就一起派服役的人在野外把孔子圍困起來。(孔子和弟子們)進退不得,糧食也斷絕了。跟隨的人病倒了,不能站起來。孔子繼續講他的道理和彈奏琴瑟,沒有(片刻)停下來。子路面帶怨恨地見孔子,說:「君子也會有這樣困厄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困厄的時候仍有所堅持,小人困厄的時候就會舉措失當。」
子貢的神色也變了,孔子對他說:「賜啊,你認為我是博學而見多識廣的嗎?」子貢說:「對啊,難道不是嗎?」孔子說:「不是的,我只是把握事物共通的道理,而加以融會貫通吧。」
孔子知道弟子心裏有所埋怨,於是叫子路前來問他說:「《詩》這麼說:『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帶着他們流落在曠野之中。』難道是我的信念不正確嗎?我為甚麼會流落到這地方?」子路說:「也許是我們的仁德不夠吧?(所以)別人不信任我們。也許是我們的智慧不足吧?(所以)別人不依從我們的路線。」孔子說:「有這樣一回事嗎?仲由,假使仁德的人一定得到別人信任,怎會有伯夷、叔齊呢?假使有智謀的人別人就會跟從,哪裏會有王子比干呢?」
子路退下,子貢進見。孔子說:「賜啊!《詩》這麼說:『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帶着他們流落在曠野之中。』難道是我的信念不正確嗎?我為甚麼會流落到這地方?」子貢說:「老師的道理陳義極高,所以世間的人不能接納老師。老師為何不稍降要求呢?」孔子說:「賜啊,好的農夫善於播種卻不一定有好收成,好的工匠能做精巧的東西但未必盡合人意。君子能修治他的道理,訂下綱領,統攝疏理,但不一定能為世人所接納。現在你不去修治自己的道理,反而想降低要求望世人接納。賜啊,你的志向不遠大了!」
  子貢出去了,顏回進見。孔子說:「回啊!《詩》這麼說:『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帶着他們流落在曠野之中。』難道是我的信念不正確嗎?我為甚麼會流落到這地方?」顏回說:「老師的道理博大精深,所以天下人不能夠接受。縱然如此,老師(把自己的道理按着自己的原則)推廣開去,不被接受又有甚麼問題,不被接受才見到()是君子!(一個人)不修治好自己所學的道理,才是自己的恥辱;至於道已修煉成而不被重用,那是統治者的恥辱。不被接受有甚麼問題,不被接受才見到()是君子!」孔子很高興地笑了,說道:「有這回事嗎顏氏的子弟!假使你變得很富有,我願意做你的管家。」
於是派子貢到楚國去,楚昭王派軍隊來迎護孔子,然後才得以避開(這場災禍)

文:二喬工作室(中文教育)編輯部

請到二喬工作室面書讚好此文:

二喬工作室,提供不同類型文字,助你增廣見識,擴闊眼界:
二喬通識閱讀http://2kiu-ls.blogspot.hk/
浪蕩天涯 逍遙天下(旅遊消閒文字)http://2kiu-workshop-travel.blogspo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