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6日 星期五

指定文言篇章串講:唐詩三首之月下獨酌(1)



【導讀/背景】
《月下獨酌》一詩大抵寫於唐玄宗天寶二至三載(公元743-744年)間,當時李白被玄宗召入長安擔當供奉翰林一職。原本打算輔佐皇帝,建功立業的李白,發覺自己只是侍宴陪酒、寫應酬文章的「御用文人」;加上受到高力士等權貴排擠和中傷,在孤獨苦悶下遂寫成這篇傳誦千古的名作。
《月下獨酌》共四首,選文為第一首。

【作者】
浪跡天涯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關於李白的籍貫有很多爭論,傳統說法為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人,又有說是蜀人、山東人,近年有學者更指李白生於碎葉城(今屬吉爾吉斯坦共和國),因此推斷李白很可能帶有外族血統。李白天資過人,讀遍諸子百家之書之餘,又喜好詩賦、劍術、神仙之學。唐玄宗天寶初年,李白到京師長安,拜訪當時名詩人賀知章,賀知章讀其文章,讚歎說:「子謫仙人也」,「詩仙」之名由此而來。唐玄宗賞識李白才華,召李白為供奉翰林,但李白放浪不羈的性格絲毫沒有改變,李白好酒,每天和親朋知己在酒肆狂飲,又得罪玄宗身邊的寵臣高力士及楊貴妃。唐玄宗原本想重用李白,在高力士及楊貴妃阻撓下並沒有成事。李白自知得罪權貴無法施展其才華,於是懇求玄宗賜他放還江湖,玄宗亦成全他,李白遂離開長安,過着浪跡天涯的生活。
永王之亂
安史之亂起(755),李白到江陵當永王李璘(玄宗子)的幕僚,後永王意圖謀反被誅,李白受牽連而亦要論死,幸得名將郭子儀求情而改判長流夜郎(夜郎,地名,今貴州關嶺縣,當時是非常荒涼落後的地方;長流的意思是長期流放),後中途遇赦,得以回歸中土。永王事件對李白影響很大,遇赦後的李白過着飄泊的生活,後依靠他的族叔當塗令李陽冰,未幾離世。
李白是唐朝的著名詩人,其詩歌想像豐富,設想雄奇,奔放豪邁,手法多變莫測,世稱「詩仙」。他在中國詩歌發史上和另一位大詩人杜甫齊名,合稱「李杜」。唐文宗以李白歌詩,斐旻劍舞,張旭草書合稱「三絕」。

【月亮代表我的心】
月的象徵意義

月,在傳統文學作品中,有兩個明顯的象徵意義。
第一是懷人。明月當空,可見而不可即;故有兩地分隔,望月相思的感覺。謝莊《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意指和遠方的親友雖然相隔千里,但大家卻可共看明月,這正是「望月相思」的意思。後來的名篇,都用了這個意象。張九齡《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是借明月懷念愛人。李白《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是借明月懷念家鄉親人。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是借明月懷念在戰亂中分散的家人。所以,望月懷人,是古典文學中典型的意象。
第二是傷己。月圓月缺,雖然是自然常態,但在有心人的心中,卻感受到時間的流逝。望着月色,感到光陰一去不返,年華老去,青春不再;加以理想未達,名聲未就,就有感慨時光飛逝,悲嘆一事無成之慨了。陶淵明《雜詩》:「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借日月的逝去,悲嘆志向不能伸展。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借江中月色的永恆,對照人生一代代的如水逝去。李白《把酒問月》:「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寫月色自古不變,借此慨嘆生命的短暫,表達方法和《春江花月夜》相類。至於《月下獨酌》寫自己孤獨地在月下孤獨地飲酒,再運用豐富想像幻想自己和月、影共飲,「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既借月、影寫出自身的孤獨,亦帶出物我兩忘之情。
一輪明月,無論懷人自傷,都能表達詩人的心迹。

(未完,待續)

文:廖sir、二喬工作室(中文教育)編輯部

請到二喬工作室面書讚好此文:
瀏覽二喬新設網頁,可獲取更多語文資訊:

二喬工作室,提供不同類型文字,助你增廣見識,擴闊眼界:
二喬通識閱讀http://2kiu-ls.blogspot.hk/

浪蕩天涯 尋覓桃源(旅遊消閒文字)http://2kiu-workshop-travel.blogspo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