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體介紹】
本文屬雜記類散文。雜記類的文字較複雜,它有別於一般的記敘文,通常其內容兼有記事(或記人)、描寫、抒情、論說等成份。根據歷代的雜記文字,大致可分成四大類:
1. 遊記:記述作者遊歷的所見所感,如袁宏道的《滿井遊記》、姚鼐的《登泰山記》。
2. 器物記:記述一些圖畫器物,並往往會藉此說理抒情,如龔自珍的《病梅館記》、白居易的《養竹記》。
3. 人物記:記述人物的事跡,惟和傳記不同之處多是寫人物的一些片段,有時會藉人物的經歷借題發揮,而不會詳述其生平事跡,如曾鞏的《禿禿記》、崔銑的《記王忠肅公翱二三事》
4. 名勝記:記敘名勝的特點、歷史沿革、修葺過程等,並由此抒發感受及說理,如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范仲淹的《岳陽樓記》。
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遊記》屬上述第一類的雜記。
【主旨】
作者記述遊西山的經過及感受,他感到是次經歷和以往的遊歷不同,藉以暗示自己不同流俗,特立獨行的高潔情操。西山之遊,作者與大自然融合一起,形神俱忘,心神得到超脫。
【文章分析】
內容分析
文章以「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開首,點出自己的處境和貶官後惶惑不安的心情。然後筆鋒一轉,寫自己到永州後經常「上高山,入深林」,原因是永州地處偏遠,政務不多,這點作者雖然沒有明言,但讀者自然會心領神會。第一段以「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收結,一個「始」字,既呼應題目,亦讓文意峯回路轉,作者明明在永州已是「無遠不到」,按理當地的好山好水他已遊遍,可是原來作者一直不知道西山的「怪特」,真是另闢蹊徑,讓讀者很想知道西山有何獨特之處。
作者坐在法華寺的西亭,看到西山「始指異之」,再一次點出「始」字,以見西山的奇特。然後簡述開山闢路,交代登上西山的經過。作者寫西山用了獨特的筆法,無一筆一墨寫西山的景山,反而着力寫登上西山後,俯瞰山下的景色,並用了多個比喻,如「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形容西山下的景致。接着是從西山眺望遠方,見到青山白雲相互繚繞,還和天接合起來,望向四周景色也是一樣,有豁然開朗的感覺。作者由此而有所體悟:西山是與別不同的,它和「培塿」(小山丘)並不一樣;當然箇中亦有強烈的暗示:柳宗元如西山一樣獨立不群,不和世俗之徒一般見識。在此情景下,作者感覺和造物者同遊,不知不覺間竟頹然醉倒,連日落也不知道,但作者仍然不想歸家,這時他感到形體釋放,精神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寫至此,作者的遊歷應完結,可是他卻寫道:「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一方面呼應前文,指出以前的「無遠不到」不是真正的遊歷,西山之行才是遊的開始;另一方面,讀者可從「始」字知道,作者所追求的遊歷,不是一般遊山玩水享受宴飲的歡樂,而是心境的釋放。作者開首因貶官而不安的心情亦頓然消失,這才是始的真義。全文環繞「始」字而來,層層相扣,佈局巧妙。
《始得西山宴遊記》是「永州八記」之首,「遊於是乎始」,遂開啟了以後的七篇遊記。
技巧分析
《始得西山宴遊記》乃雜記的經典之作,其在寫作技巧和修辭技巧方面各具特色,略說如下:
1.
佈局精妙,耐人尋味:文章以《始得西山宴遊記》為題,但文章的開首不提西山,作者先是道出「惴慄」的心理狀態,然後寫自己有閒時在永州尋幽探勝,「無遠不到」,按理整個永州獨特的景色已踏遍(「以為凡是州之山有異態者,皆我有也」),這和題目「始得」二字不相符,不禁令人有所疑惑。接着筆鋒一轉,第一段以「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作結,結句推翻之前的看法,讀者當很想知道西山有何特別之處,令作者改變看法,如此寫法耐人尋味,足見作者運筆巧妙之處。
2.
緊扣題旨,前後呼應:第一段結尾以「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作結,緊扣題目的「始得」二字,「未始知」指未曾知道,換言之以前的遊歷不是真正的遊歷,見到西山之後才是真正的遊歷的開始。接着文章緊扣「始」字發展:坐在發華寺西亭見到西山「始指異之」,這是用眼睛觀察到西山獨特的開始;命僕人披荊斬棘,這是登山的開始;在山上俯瞰,見到山下的景色似壓縮在尺寸之間,感到西山的獨立,和一般的小山不同,是認識西山與別不同的開始;坐在西山感覺到大地的無邊無際,自己與造物者同遊,最後自身的精神和大自然融合,這是作者心神釋放的開始。可見文章無一處不緊扣「始」字而落筆,實在是匠心獨運的妙筆。最後文章以「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故為之為以志」作結,「未始遊」呼應首段,申明以往在永州雖然「無遠不到」,但並非真正的遊歷,今次到西山的所見所感,令作者心態有所轉變,這才是遊歷的真正開始,結構精妙嚴謹。
3.
善用對比,深化主題:文章多處運用對比的手法,略說如下:
Ø
遊歷的對比。以前所遊歷的山,遠不及西山的怪特,遊歷的過程也遠不及到西山的艱苦。以前只是「入深林,窮迴溪」,所見的是「幽泉怪石」;登西山則要「斫榛莽,焚茅茷,攀援而登」,雖辛苦百倍,但景色亦勝百倍。
Ø
山高的對比。西山之高大,特出眾類;其他山巒,只是「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如同小巫見大巫一般。
Ø
景色的對比。雖然以往作者「無遠不到」,但所見只是一縷「幽泉」,數塊「怪石」而已;西山所見,則是廣闊無邊的天地萬物。所見的景色,前者狹,後者廣;廣狹相差,高下立見。
Ø
心境的對比。初到永州,由於是罪人的身分,所以是「恆惴慄」,終日的膽戰心驚,生怕一道皇命,會有更嚴厲的處分;後來遊山,心境稍稍舒暢,可以開懷同夢;登上西山,則是形神俱忘,可以與天地萬物,合而為一,是完全超脫的精神境界。從前後的對比中,可見作者的心境變化。
4.
移步換景,如歷其境:作者採用了步移法寫開山闢路至西山的過程,先是命僕人過湘江,然後沿着染溪,跟着登山斬草焚木,直至達到西山的高峯為止,由過河登山開始,再由下而上,到達高點為止,讓讀者仿似跟隨作者及其僕人登山一樣。
5.
多變的修辭手法:
修辭手法
|
句子
|
備註
|
|
對偶
|
j
k
l
m
|
施施而行,漫漫而遊。
披草而坐,傾壼而醉。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
|
排比
|
j
k
|
上高山,入深林,窮迴谿。
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
|
|
明喻
|
j
|
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
|
|
頂真
|
j
k
l
m
|
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壼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
覺而起,起而歸。
自遠而至,至無所見。
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
|
|
疊字
|
j
k
|
施施而行,漫漫而遊。
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
此句句式上是對偶句,但當中「施施」、「漫漫」是疊字。
此句句式上是對偶句,但當中「悠悠」、「洋洋」是疊字。
|
誇飾
(誇張)
|
j
|
尺寸千里,攢蹙累積。
|
(《始得西山宴遊記》系列完)
文:廖sir、二喬工作室(中文教育)編輯部
請到二喬工作室面書讚好此文:
瀏覽二喬新設網頁,可獲取更多語文資訊:
二喬工作室,提供不同類型文字,助你增廣見識,擴闊眼界:
浪蕩天涯 尋覓桃源(旅遊消閒文字)http://2kiu-workshop-travel.blogspo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