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5日 星期一

指定文言篇章串講:始得西山宴遊記(2)

古人都希望在天子腳下為官

【貶官文化】
貶官──士大夫的絕路?
    貶官(又稱貶謫)可說是中國古代的獨有制度,很難找到一個完全對等的白話翻譯。有人把貶官等同降職,意思大抵相同,但又並非完全一樣;現代政府的降職通常是職級下降,例如由局長變副局長,古代的貶官通常是由中央決策官員降職為地方官吏,如宋代的范仲淹由參知政事(副宰相)貶為邠州知州。貶官和流放亦不同,流放是把罪人押送到偏遠之地,罪人受到一定程度的監管,沒有皇帝的指令,是不能離開流放之地,是一種頗為嚴厲的處分;至於被貶官員仍具公職身分,有一定權力,在他管轄範圍內可施政,例如宋代的滕子京貶官至岳州,他可以重修岳陽樓。貶官是朝廷對官員的處分,其嚴厲的程度是按被貶的地方而定,如被貶之地離京城越遠越偏僻,則表示朝廷對你非常不滿;例如宋代的蘇軾曾被貶至最南方的儋州(今海南省),可見朝廷對他十分不滿。
    貶官的制度不知始於何時,大抵上先秦時代已有,秦漢以後日漸普遍。由於讀書為官是古代讀書人的唯一出路,而士大夫都深信在皇帝身邊為官是最尊貴的,所以明清以前,讀書人都希望在天子腳下當官,至少也希望在中原地區當官。明明在天子腳下當官,卻因為得罪皇帝被貶遠方,對士大夫來說是莫大的打擊;假如貶官的地方遠至長江以南,甚至是嶺南(今兩廣)等地,對於士大夫來說簡直和判死無分別,很多人都會覺得永無翻身之日。
在古代的制度下,貶官其實是頗重的懲處,亦有可能是朝廷處分的第一步,被貶者隨時有可能被追加刑罰而性命不保,例如南宋宰相賈似道因和元兵交戰不戰而逃,群情洶湧之下,當時主政的謝太后把他貶為高州團練副使,後改為流放循州(今廣東龍川),在流放途中被會稽縣尉鄭虎臣所殺。賈似道是南宋的大奸臣,他的死固然不足惜,但卻可說明貶官不是一般的懲處,而是官員面對懲罰的第一關,由此可見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遊記》的開首說:「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恒惴慄」,並非無病呻吟之說!
    那麼對士大夫來說,貶官真是死路一條?那又未必盡然,士大夫被貶當然是莫大的打擊,但也不失為磨練自己的好機會。以柳宗元為例,他素負大志,少年時已文采風流,三十多歲參與宰相王叔文領導的永貞改革,可謂意氣風發;可惜好景不常,憲宗即位後盡廢新政,柳宗元先後被貶永州(今湖南零陵縣)及柳州(今廣西柳州市)。貶官初時令柳宗元惶恐不安,但過了一段時間後他漸漸解脫,終日與大自然相處下有所體悟,明白到不同流俗,潔身自愛的可貴。當然亦有一些更積極的士人,貶官雖然是令自己身處困境,但他們仍積極做好本份,為國為民,盡心盡力,宋代的范仲淹可說是代表人物,「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雖然不受朝廷所重,謫居偏遠的州郡,仍盡心盡力做好本份。貶官亦展現了某些士大夫的樂觀性格,一生中經歷無數貶謫的蘇軾,面對每一場風波都能樂觀面對,「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定風波》),這是蘇軾人生的寫照,也正因為他這種樂觀的性格,為中國文學留下很多珍貴的作品。由以上數例可見,貶官對士大夫來說未必是絕路,反而可讓他們變得更成熟,有更多豐富的人生體驗。
    貶官亦孕育了很多優秀的文學作品,古人常說「文窮而後工」,意指是指文人失意才能寫得優秀的文學作品,而古代不少文人失意的原因很多時都和貶官有關。細數之下,中國古代不少文人都經歷過貶官之「劫」:韓愈、柳宗元、白居易、劉禹錫、范仲淹、歐陽修、蘇軾、蘇轍、黃庭堅、紀曉嵐……長長的名單錄之不盡,但以上的文人都有其共通點,就是他們的作品在貶官後越見成熟,內容亦越豐富。貶官豐富了中國文學的領域,相信確立這制度之初,是無人會想到有此效果!
    最後一提,文憑試的指定篇章中,有多位作家都曾經歷貶官,包括《師說》的韓愈、《始得西山宴遊記》的柳宗元、《岳陽樓記》的范仲淹、《念奴嬌》的蘇軾。結合貶官制度去認識有關作家及篇章,當有更深的體會。

(未完,待續)

文:廖sir、二喬工作室(中文教育)編輯部

請到二喬工作室面書讚好此文:

瀏覽二喬新設網頁,可獲取更多語文資訊:

二喬工作室,提供不同類型文字,助你增廣見識,擴闊眼界:
二喬通識閱讀http://2kiu-ls.blogspot.hk/
浪蕩天涯 尋覓桃源(旅遊消閒文字)http://2kiu-workshop-travel.blogspo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