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8日 星期四

文言指定篇章串講:逍遙遊(2)

無用有用很難定義,一般人眼中無用的廢料,
也可變成有觀賞價值的藝術品。

《逍遙遊》(2)


【莊子眼中的有用與無用
無用之用

某人位高權重,富可敵國,世俗人會視這類人是有用之人;某人碌碌無能,一貧如洗,世俗人會視這類人是無用之人。但事實真的如此嗎?如果社會上人人都是行政總裁,人人都是部門主管,而沒有清潔工人、裝修師傅,你想這個社會能運作嗎?我們能過舒適的生活嗎?由此可見,有用與無用,純粹是人類的主觀判斷,而有關判斷很多時是因為人類急功好利,鼠目寸光所致。

        正因為我們目光短淺,故此我們常被眼前的事物所蒙蔽,例如埃及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在尼羅河阿斯旺建水壩,以為建成水壩可解決尼羅河每年泛濫的問題;水壩建成,尼羅河真的不再泛濫,但沿河的農田因為沒有泛濫的河水沖刷,竟致土地肥力大減,農作失收,農民為提高收成,於是大量使用化肥,結果釀成無可彌補的生態災難。《莊子‧逍遙遊》中記載了一則故事,大鵬鳥遷往南方,激起三千里的水花,飛上九萬里的高空,乘六月的大風飛去。蜩與學鳩取笑大鵬,指他們盡力飛行,碰到樹就停下來,只需帶三餐的糧食,到百里遠的地方,何必像大鵬一樣到千里以外之地,帶備三月的糧食。莊子從有關的故事下了一個結論:「小知不及大知」,興建水壩的建築師,和蜩與學鳩沒有分別,他們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以為建水壩就可解決泛濫問題,卻不知水壩帶來連鎖的影響。世俗的人,只重小知小用,而不識大才大用,於是只計較眼前利益而錯過很多東西。

        《逍遙遊》有一則故事,惠子利用魏王送的種子種了一個大葫蘆,葫蘆雖大,用來盛水卻不能自己堆立,剖開來做瓢又大得沒有東西可盛載,結果惠子把它打碎了。莊子對惠子的回應是「拙於用大」,他認為既然有一個這麼大的葫蘆,何不把它變成一個大樽,然後浮游於江湖之中。這個故事帶出的啟示是人們往往被眼前的東西所局限着,不能想得遠一點、深一點,這就是「拙於用大」!如上文所舉的埃及阿斯旺水壩為例,如果施行工程前能通盤考慮,例如泛濫的河水雖然會引起水患,但只要適當疏導,甚至可引導泛濫的洪水灌溉更多土地,如此便能化危為機,這就是「善於用大」!

        再者,有用無用,完全是人的主觀價值判斷,《逍遙遊》記載另一則故事,惠子說他有一棵大樹叫樗,這棵大樹樹幹木瘤盤結,枝節彎曲,所以樹雖然大,但工匠都不屑一顧。莊子的回應是既然有這麼一棵大樹,何不把他種在沒有人煙的廣漠之上,自己無拘無束,逍遙自在的躺在樹下。因為這棵樹沒有用,所以不會受到斧頭之類東西的傷害,不受傷害就不會有所困苦。知道無用之用的道理,就能打破世俗的局限,逍遙於天下。因此,理解「無用之用」,便能感受到「逍遙」的真意。

        細菌,一種肉眼也看不見的東西,表面上看似微不足道,甚至有些細菌更會令人生病,因此有些人想消滅細菌,但如沒有了細菌整個地球的生物都會滅亡,表面看來,細菌無用,但實際上它是有大用。只要細心觀察,莊子「無用之用」的理論時常能應用在我們生活之中,可是世人總是把眼光放在表面上的有用,而不懂從整體思考有用無用,就如有很多人只看到細菌微不足道之處,而忽略了細菌對整個生態的作用一樣。關於無用之用,可以《莊子‧人間世》的一句話作結:「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未完,待續)


文:廖sir、二喬工作室(中文教育)編輯部

請到二喬工作室面書讚好此文:

瀏覽二喬新設網頁,可獲取更多語文資訊:

二喬工作室,提供不同類型文字,助你增廣見識,擴闊眼界:
二喬通識閱讀http://2kiu-ls.blogspot.hk/
浪蕩天涯 尋覓桃源(旅遊消閒文字)http://2kiu-workshop-travel.blogspo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