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6日 星期一

文言指定篇章串講:勸學(2)


《勸學》(2)


【荀子的核心思想
   性惡、禮治、勸學
所謂「性惡」,不是指人性醜惡,而是指人類有很多醜惡的劣根性,例如好利、嫉妒、好色、貪心等。面對戰國時代光怪陸離、弱肉強食的社會,荀子提出有關看法是有其道理的,荀子的用意,不是揭露人性醜惡的一面,而是希望人們知道自己醜惡,從而改過遷善,所以荀子強調後天的改造非常重要。「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性惡篇》),「偽」,人為之意,即是要經人為的後天改造,人才會向善,明白重禮守義的道理,這樣社會秩序才會恢復。
正因為人性本惡,人有很多醜陋的缺點,所以荀子認為聖人制訂禮義,才能糾正人的缺點,「禮起於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荀子‧禮論篇》)大意是禮的產生是因為人有不同的慾望,不停地追求慾望就會引起很多紛爭,紛爭出現就會有動亂,聖人厭惡動亂,於是制訂禮義,希望大眾遵守。荀子認為,禮義的出現是和人性醜惡密不可分,而荀子強調禮治,就是希望藉禮教改變人的劣根性,令社會恢復秩序,人人守禮重義。
禮治,是針對整個社會而言,至於個人,荀子認為必須糾正自身的劣根性!至於如何糾正,荀子認為不能靠自身的醒覺,而須通過後天的教育改變氣質:「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荀子‧勸學篇》),意指君子本性並非和常人本性有差異,只不過善於借助外力,這種外力就是學習;通過學習後,人的本質也會改變,「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荀子‧勸學篇》)。個人通過學習改變氣質,聖賢則用禮法來匡正風俗,「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後正,得禮義然後治」(《荀子‧性惡篇》),人性本惡,所以要用禮法來匡正大家,用禮義來教化民眾才會長治久安,因此荀子的學說特別重禮(禮治)。由此可見,特重教育、推崇禮制,都和荀子主張人性本惡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未完,待續)

文:廖sir、二喬工作室(中文教育)編輯部

請到二喬工作室面書讚好此文:

瀏覽二喬新設網頁,可獲取更多語文資訊:

二喬工作室,提供不同類型文字,助你增廣見識,擴闊眼界:
二喬通識閱讀http://2kiu-ls.blogspot.hk/
浪蕩天涯 尋覓桃源(旅遊消閒文字)http://2kiu-workshop-travel.blogspo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